“全能天才”達芬奇:史上第一斜槓青年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長大之後,我才明白,原來課本中的很多名人故事是真是假也未可知。

比如我們熟悉的達芬奇畫蛋的故事。

“全能天才”達芬奇:史上第一斜槓青年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無論故事是真是假,成就橫跨藝術、科學、醫學、軍事等多領域的“全能天才”達芬奇,要論斜槓青年,史上第一非他莫屬。

1、達芬奇和他的成就

列昂納多.達.芬奇,1452年出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芬奇鎮,1519年5月2日逝世於法國。終年67歲。他在世的時間剛好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流傳於世的畫作大概有15幅,但每幅都是精品,以《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最為出名。

“全能天才”達芬奇:史上第一斜槓青年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達·芬奇的父親叫瑟·皮耶羅·達芬奇,是佛羅倫薩的法律公證員,十分富有。他的母親卡泰麗娜是農婦,達·芬奇是他們的私生子。

他五歲前和母親一起居住。1457年以後和他的父親、祖父母、叔叔共同生活。

達芬奇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戶外度過的,有時候小叔叔會陪他一起瘋玩。他沉迷於觀察大自然,喜歡看飛過的鳥,對水的性質非常感興趣,甚至出於好奇解剖過壁虎。

達芬奇14歲的時候,父親發現了他繪畫上的才能,將他送到佛羅倫薩,師從當時著名的韋羅基奧學習繪畫。那個時代的畫家,兼具工匠技術,因此畫室更像“工作坊”。

在那裡,達芬奇從掃地開始,洗筆、做模特兒、學習繪畫、做燭臺、練習雕刻。六年時間,他幾乎學習到了日後需要的所用基本功:畫畫、解剖、雕塑、冶金、幾何,或許還有科學。

韋羅基奧受教堂委託繪製一幅《基督受洗》,達芬奇只畫了其中一角的天使,老師看完之後只說了一句,“它是如此完美,看來我以後只能拿雕刻刀了。”

1482年,他前往米蘭。在米蘭,他以軍事工程師、建築師、畫家、雕刻家和音樂師(達·芬奇的七絃琴彈得不錯)的身份工作了17年。

在米蘭的17年,達芬奇非常自由。他研究人體結構,是世界上第一個畫出子宮中胎兒的人;1487年,他努力畫出了完美比例的人體;繼續觀察水的流動並繪畫;進行建築工程、武器和機械構造的研究;……

“全能天才”達芬奇:史上第一斜槓青年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從1490年起,他耗費20多年時間研究鳥類飛行及設計人類飛行器,他在手稿中構想了“直升機”、“撲翼飛機”、“飛行器”、甚至“降落傘”等。達芬奇留下了6000多頁各類手稿、3.5萬字筆記,記錄了他對世界的精確觀察和奇思妙想。

1519年,他與世長辭,據說是在當時的國王弗朗西斯懷中去世的。

2、達芬奇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成就?

他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

除過本身具有的非凡天分,他一生都不斷學習新知識、拓寬新領域,而且在多個領域達到了常人所不及的高度。這些成就的取得,與他的經歷息息相關。

1)童年獲得了充分自由

現代教育學和兒童發展理論不斷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自然、環境以及兒童本能的巨大作用。

教育家盧梭就認為,教育要“歸於自然”,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然、人、事物三方面教育培養起來的。

從這個觀點來看,達芬奇的“自由”童年使他的天性得到充分釋放,感覺得到充分發展,觀察力得以培養,好奇心得以保持。

他後來在藝術上的成就,與他在自由童年形成的敏銳感覺和觀察力不無關係;對科學的強烈求知慾,也與童年的自由探索經歷息息相關。

2)內心有愛,充滿自信

達芬奇的母親、父親先後以怎樣的態度對他,我們不得而知,但從他可以多年沉迷於自然來看,至少是沒有被打擾或者禁止的。

還有一個證據,達芬奇從小是左撇子,竟沒被強制糾正,說明他的狀態是被家人接受和認可的。左撇子的他還學會了一項特殊技能,終其一生都在以鏡像字書寫。

當他表現出繪畫天分時,父親便幫他找“好師父”帶他,讓他的天分得到了專業練習。

在達芬奇的畫中,女性的面目總是模糊的,但卻具有朦朧美。達芬奇生命最初的五年,應該也是得到過母親愛的滋養的。

5歲之後雖然失去了母親的陪伴,但達芬奇的成長不缺愛和肯定,父親、小叔叔、後來的老師,都給過他人生的溫暖。

內心不缺愛,安全感十足,再加上有機會自由探索、展露才華,能夠得到肯定,達芬奇對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

3)文藝復興時期的肥沃土壤

天才的成功,不可複製。

攝影上有個詞叫“決定性瞬間”,就是一張照片,人物、時機、光線、拍攝技術等等,哪裡都剛剛好,這個瞬間就能拍出“完美”作品。

達芬奇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大量全才湧現的鼎盛時期站在巨人肩膀上誕生的“完美”作品,他的成就全面開花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

中國古代就有“孟母三遷”,蒙氏教育也倡導要給孩子提供自由、有序、愉快、生機勃勃的環境,也說明了環境的重要作用。

學者朱迪斯.哈里斯在她的《教養的迷思》一書中就曾寫到,父母只是在孩子生命早期產生一點點影響,大部分時間是同齡人、社會大環境等環境因素更重要。

達芬奇的成就,離不開“百花爭鳴”、思想文化大解放的社會環境的滋養。

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對人的成長也非常重要。

3、達芬奇的成長經歷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現代社會,育兒焦慮成為全民問題。

第74屆雨果獎獲得者、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說,現代父母普遍焦慮,是因為把孩子的早期啟蒙約等於天才培養了。

可謂一針見血。

天才可遇而不可求,我們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不過是普通人。更何況天才的童年都需要自由,普通孩子的童年怎可被安排的滿滿當當?

1)早教啟蒙的關鍵是“點亮”,而非“灌水”

讓孩子從小在自由的環境裡多探索,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亮”好奇心,比焦慮讓孩子教孩子上什麼早教班、興趣班重要得多。

育兒博主大J的女兒因為早產,有康復師幫助進行康復鍛鍊。

一位康復師是哥倫比亞教授,兒子3歲就進入紐約的天才項目,問及原因,康復師輕描淡寫地說,“其實沒什麼,就是從小多帶他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他從小就比較有好奇心,看得多了,了自然就瞭解得多,這些就是天才班會考核的內容。”

康復師的女兒從小學習芭蕾,還去巴黎演出,而學習芭蕾竟然是孩子自己決定的。就算學的很辛苦,一想到舞臺上女孩的優美舞姿,她倒也一直堅持下來了。

讓孩子多與自然接觸、多觀察,少打擾,儘可能提供環境讓孩子提早薰陶,將來的興趣選擇就交給孩子自己吧。

就像達芬奇,從小沒有上任何興趣班,可大自然就是他最好的老師,社會環境就是對他最好的薰陶,它們合力點亮了他身上最原始的“天才”基因。

為人父母,我們能給孩子的,是提供選擇和自由,而非強做決定。

2)融入日常生活的早教啟蒙,再早都不早

寫字要等孩子身體準備好,大概5、6歲再進行,專門的認字也不宜過早,但通過日常生活指認漢字、通過閱讀繪本、童書潛移默化地認識漢字,再早也不早。

我女兒現在14個月,家裡有一本繪本《上和下》,她已經很熟悉了,有時候我說,“看哪本繪本呢,《上和下》好不好?”她就會自己把那本繪本拿出來。未必是認識字,很可能是認識圖畫,但長期閱讀下去,認識“上、下”這兩個字是遲早的事。

同理還有數學、英語、科學、藝術等等的早期啟蒙。

比如浮力的公式學習可能要到初中以後了,但在洗澡中讓孩子通過洗澡玩具的浮起來、沉下去理解浮力,6個月以後就不嫌早了。

雖然不清楚達芬奇小時候有沒有受到過早教啟蒙,但小叔叔的陪伴玩耍、法律公證員父親的書房可以隨意進出,對他肯定是有一定積極影響的。

3)身體發展是第一

孩子出生的頭幾年,身體和大腦飛速發育,吃好睡好保持好心情,鍛鍊好身體,是比任何早教啟蒙都重要的事。

培養孩子的規律作息,多帶孩子游戲玩耍、去戶外,同時鍛鍊孩子的大運動和精細運動能力。

“全能天才”達芬奇:史上第一斜槓青年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發展和神經科學證據表明,運動能力發展的時候,負責認知,負責協調多種信息、決策和時間預判的腦區,包括小腦和基底核區域,也會一起發展。

達芬奇童年戶外瘋跑,在大自然中探索,玩水看鳥甚至解剖壁虎,大運動和精細運動能力應該得到了充分鍛鍊。閱讀所需要的眼動控制能力、畫畫、書寫所需要的手眼協調能力、專注做事所需要的肌耐力,他身上都不缺乏。

學知識不著急,但錯過了孩子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發展的關鍵期,以後很難彌補。身體素質的基礎紮實很關鍵,人生漫漫,全靠體力。

很大可能,我們的孩子不是天才,但我們的孩子可以是個身體好、有好奇心和夢想的幸福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