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網紅”物理老師李永樂的理想與現實

人大附中“網紅”物理老師李永樂的理想與現實

李永樂用物理方法分析C羅的“電梯球”。視頻截圖

人大附中“網紅”物理老師李永樂的理想與現實

李永樂在課堂上講解遊標卡尺的用法。受訪者供圖

人大附中“網紅”物理老師李永樂的理想與現實

10月19日,學校一間空教室的黑板上,留著李永樂前一天錄製視頻時的板書。新京報記者 王雙興 攝

“官宣”變成流行語刷屏的這些天,“網紅”李永樂決定蹭個熱點,講講“如何戀愛才能找到真命天子”——用數學的方法。

李永樂在人大附中裡找了一間空教室,架起三腳架,打開錄像機。鏡頭裡,他戴了一副黑框眼鏡,垂著胳膊,除了講話和板書,表情不多,動作也不多。

愛情噱頭背後,其實是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和近代數學的“秘書問題”,即在不能重來的情況下,如何選出最優樣本。李永樂利用公式,推導出找到真命天子的方法:把前36.8%的人作為樣本進行考察,但拒絕他們的追求,在後面遇到的人中進行選擇,只要好感度超過樣本,就接受他的追求。

爬滿一黑板的數字和表格,將在視頻發佈後擁有十幾萬的點擊量。過去的一年裡,他發佈了將近200個短視頻,它們大多以生活常識和社會熱點為由頭講授科學知識,10分鐘分析激光原理,7分鐘講明白量子力學,這些視頻為他帶來了500多萬網絡粉絲。

現實生活中,生於1983年的李永樂是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循規蹈矩地上課、下課,為學生構建物理世界,和學生一起“開黑”,還因為遊戲玩得不錯被稱為“人大附中第一蔡文姬”。

這天,他在黑色衛衣外套了一件墨綠色衝鋒衣,往返於視頻裡和講臺上,也往返於“網紅”和“李老師”之間。

物理老師李永樂

李永樂的一天從早上八點鐘開始,這學期他帶兩個畢業班,高考複習已經開始,他的教案上寫滿了物理動量知識。

課堂上的李永樂很隨意,一邊講解,一邊板書,一邊把問題拋給學生,偶爾伸出左手推推眼鏡,勾著嘴角,開開牛頓的玩笑。他的課堂從不缺少笑聲,但在“氣氛活躍”之外,學生們也給出其他描述,諸如“高效”、“清晰”、“成體系”。

下課後,批改作業、答疑、備課,則佔掉了李永樂的大部分時間。10月19日中午,在教師食堂吃過飯,李永樂剝了一個橘子:“好像也沒幹什麼,就把這一天忙忙叨叨地過去了。”

這是他教師生活的第九年。

2009年,李永樂從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身邊的同學或是出國,或是投身金融與互聯網,自認為不擅長人際交往的他,想找一份環境單純、生活規律的工作,於是應聘到人大附中,成了物理老師。

對物理的興趣萌發自學生時代。讀中學時,他覺得數學和物理挺有意思,可以解釋很多問題,於是在課堂學習之餘買了許多教輔資料,當同學們知道光線平行射入會怎樣時,李永樂已經知道斜入會怎樣了。高三那年,李永樂憑藉全國物理競賽得獎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系,四年後進入清華大學讀研。

入職人大附中後,李永樂把九年的工作時間分成三輪,把學生從高一教到高三視為一輪。第一輪時,他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大部分時間用來備課,一堂40分鐘的課需要準備4個小時,幾乎每晚都在12點後休息。

到了第二輪,備課終於變得熟練些,又被學校安排了競賽課。競賽題難,並且內容無窮無盡,李永樂覺得自己“一下掉進深淵了”,最忙的時候每天只能休息3個小時。

如今第三輪就要接近尾聲了,李永樂才覺得“好像是差不多了”。課堂教學越來越得心應手,競賽上也拿了些成績。前不久,人大附中的學生拿了20個全國物理競賽的北京市一等獎,理論第一、實驗第一和總成績第一都是李永樂的學生。

李永樂在人大附中開始有了名氣。時不時有老師到他的課堂上“取經”。在剛剛工作三年的物理老師林欣看來,李永樂的課堂流暢性、邏輯性和系統性好,“可以隨便從腦袋裡掏出例子來作為延伸。”

他還漸漸成為學生中的“大神”。有一次,一個學生路過李永樂正在講課的教室,衝著教室門鞠了一躬,半開玩笑地說:“膜拜大神。”

如今在清華讀機械專業的陸泰霖曾經是李永樂的學生,回憶起高中的物理課,印象最深的是李永樂的“削髮明志”。

那年的期中考試,陸泰霖所在的班級沒考好,物理課上課鈴響,李永樂頂著一個光頭、抱著資料進了教室,學生們全都樂了。“大家這次考得不是特別理想,我就去把自己頭髮剃了。”李永樂說。

陸泰霖當時只顧著笑,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後來聽班主任說起才知道,李永樂對那次成績挺不滿意,但又不想給學生壓力,所以剃了個光頭,以幽默的形式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大家聽了,覺得心酸。

在李永樂的教學生涯中,2012年他開始擔任物理老師的十四班令他印象最深。

這個班最大的特點是紀律不好,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座位上各玩各的。用任課老師的話說,在十四班的課堂上,沒有人以積極回答問題為榮,而是以譁眾取寵為榮。

有一次,有學生捕捉到了李永樂的一句口誤,又一次在課堂上又笑又鬧。李永樂忍不住發了火——音量提高,把學生批評一通,然後摔門走了。

這個班在很多任課老師眼中“沒法救”,李永樂決定和學生們“好好聊聊”。他特意準備了一份“演講稿”,兩千多字,放在文檔裡密密麻麻兩頁。為了達到效果,他需要把稿子背下來,還不能讓學生看出是在背稿子。折騰半宿,第二天站到講臺上,他先為自己前一天的發火道歉,然後分析師生關係如何才能更融洽,集體學習的風氣如何形成,最後闡述自己對學生的保證和期望。

一口氣說完,這個平日裡亂糟糟的班級,一點兒聲音也沒有。

隨著教學的進行,李永樂發現他們慢慢長大,慢慢變好了。在更功利化的評價體系裡,他們的“變好”則在於,高考那年,40多人的班級裡有20餘人進了清華北大。

到如今,十四班的學生已經畢業三年多了,依然有人回到人大附中看望李永樂;每次搞酒會、舞會,總是邀請李永樂到場。這讓李永樂獲得了為師的成就感。他不希望自己是公交車司機式的老師,把乘客帶到目的地就完成任務;他希望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陪伴和見證學生的成長”。

“網紅”李永樂

10月19日,下午有物理課,上課鈴響前,李永樂要去文印室打印當天的家庭作業。他走路快,甩著胳膊,棕色皮鞋吧嗒嗒地踏在路面上。迎面遇上同事,就點頭打個招呼,擦肩而過的一兩秒內,留著短髮的老教師朝他喊:“永樂,我看到你的網文了。”

李永樂成“網紅”了。走在馬路上,經常有陌生人喊“李老師”,偶爾還有人過來“求合影”;視頻平臺的私信欄,未讀消息始終保持在“99+”;下班回家的電梯裡,有學生從書包裡掏出紙筆,幫外校小夥伴要李永樂的簽名;課餘時間,有媒體找他錄節目、做採訪;還有曾經的學生請他去大學講座,有出版社請他把視頻內容變成文字版出書,有培訓機構甚至飲用水公司請他做廣告……李永樂“多了些瑣碎的事”,他拒絕了一些邀請,盡力把生活重心控制在原有的軌道上。

轉折發生在2017年4月。那個週末,李永樂剛一醒來,就收到了小學同學發來的消息,得知是網友將他研究生時期在培訓機構做兼職老師的一段講課視頻放到了網上,那段視頻講解的是“閏年是怎麼回事”。

李永樂的手機開始不停震動,朋友們陸陸續續發來消息:你上熱搜了。

李永樂特意下載了微博,時不時點開看看,一天內,視頻點擊量達到了1000多萬,這個數字在第二天超過了2000萬,李永樂成了“閏年哥”。他拍攝了更多的短視頻,不到一年時間,粉絲增加到500多萬,李永樂徹底“紅了”。

激光領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就在視頻裡講激光的應用和原理;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去世,他用講授光纖原理的視頻以表悼念;央行決定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他專門分析貨幣體系;問題疫苗進入輿論焦點,他則講解免疫系統的工作原理……它們被囊括在10分鐘左右的視頻裡,並獲得少則十幾萬、多則幾百萬的點擊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