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网红”物理老师李永乐的理想与现实

人大附中“网红”物理老师李永乐的理想与现实

李永乐用物理方法分析C罗的“电梯球”。视频截图

人大附中“网红”物理老师李永乐的理想与现实

李永乐在课堂上讲解游标卡尺的用法。受访者供图

人大附中“网红”物理老师李永乐的理想与现实

10月19日,学校一间空教室的黑板上,留着李永乐前一天录制视频时的板书。新京报记者 王双兴 摄

“官宣”变成流行语刷屏的这些天,“网红”李永乐决定蹭个热点,讲讲“如何恋爱才能找到真命天子”——用数学的方法。

李永乐在人大附中里找了一间空教室,架起三脚架,打开录像机。镜头里,他戴了一副黑框眼镜,垂着胳膊,除了讲话和板书,表情不多,动作也不多。

爱情噱头背后,其实是苏格拉底的“麦穗理论”和近代数学的“秘书问题”,即在不能重来的情况下,如何选出最优样本。李永乐利用公式,推导出找到真命天子的方法:把前36.8%的人作为样本进行考察,但拒绝他们的追求,在后面遇到的人中进行选择,只要好感度超过样本,就接受他的追求。

爬满一黑板的数字和表格,将在视频发布后拥有十几万的点击量。过去的一年里,他发布了将近200个短视频,它们大多以生活常识和社会热点为由头讲授科学知识,10分钟分析激光原理,7分钟讲明白量子力学,这些视频为他带来了500多万网络粉丝。

现实生活中,生于1983年的李永乐是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师,循规蹈矩地上课、下课,为学生构建物理世界,和学生一起“开黑”,还因为游戏玩得不错被称为“人大附中第一蔡文姬”。

这天,他在黑色卫衣外套了一件墨绿色冲锋衣,往返于视频里和讲台上,也往返于“网红”和“李老师”之间。

物理老师李永乐

李永乐的一天从早上八点钟开始,这学期他带两个毕业班,高考复习已经开始,他的教案上写满了物理动量知识。

课堂上的李永乐很随意,一边讲解,一边板书,一边把问题抛给学生,偶尔伸出左手推推眼镜,勾着嘴角,开开牛顿的玩笑。他的课堂从不缺少笑声,但在“气氛活跃”之外,学生们也给出其他描述,诸如“高效”、“清晰”、“成体系”。

下课后,批改作业、答疑、备课,则占掉了李永乐的大部分时间。10月19日中午,在教师食堂吃过饭,李永乐剥了一个橘子:“好像也没干什么,就把这一天忙忙叨叨地过去了。”

这是他教师生活的第九年。

2009年,李永乐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身边的同学或是出国,或是投身金融与互联网,自认为不擅长人际交往的他,想找一份环境单纯、生活规律的工作,于是应聘到人大附中,成了物理老师。

对物理的兴趣萌发自学生时代。读中学时,他觉得数学和物理挺有意思,可以解释很多问题,于是在课堂学习之余买了许多教辅资料,当同学们知道光线平行射入会怎样时,李永乐已经知道斜入会怎样了。高三那年,李永乐凭借全国物理竞赛得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四年后进入清华大学读研。

入职人大附中后,李永乐把九年的工作时间分成三轮,把学生从高一教到高三视为一轮。第一轮时,他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大部分时间用来备课,一堂40分钟的课需要准备4个小时,几乎每晚都在12点后休息。

到了第二轮,备课终于变得熟练些,又被学校安排了竞赛课。竞赛题难,并且内容无穷无尽,李永乐觉得自己“一下掉进深渊了”,最忙的时候每天只能休息3个小时。

如今第三轮就要接近尾声了,李永乐才觉得“好像是差不多了”。课堂教学越来越得心应手,竞赛上也拿了些成绩。前不久,人大附中的学生拿了20个全国物理竞赛的北京市一等奖,理论第一、实验第一和总成绩第一都是李永乐的学生。

李永乐在人大附中开始有了名气。时不时有老师到他的课堂上“取经”。在刚刚工作三年的物理老师林欣看来,李永乐的课堂流畅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好,“可以随便从脑袋里掏出例子来作为延伸。”

他还渐渐成为学生中的“大神”。有一次,一个学生路过李永乐正在讲课的教室,冲着教室门鞠了一躬,半开玩笑地说:“膜拜大神。”

如今在清华读机械专业的陆泰霖曾经是李永乐的学生,回忆起高中的物理课,印象最深的是李永乐的“削发明志”。

那年的期中考试,陆泰霖所在的班级没考好,物理课上课铃响,李永乐顶着一个光头、抱着资料进了教室,学生们全都乐了。“大家这次考得不是特别理想,我就去把自己头发剃了。”李永乐说。

陆泰霖当时只顾着笑,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后来听班主任说起才知道,李永乐对那次成绩挺不满意,但又不想给学生压力,所以剃了个光头,以幽默的形式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大家听了,觉得心酸。

在李永乐的教学生涯中,2012年他开始担任物理老师的十四班令他印象最深。

这个班最大的特点是纪律不好,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各玩各的。用任课老师的话说,在十四班的课堂上,没有人以积极回答问题为荣,而是以哗众取宠为荣。

有一次,有学生捕捉到了李永乐的一句口误,又一次在课堂上又笑又闹。李永乐忍不住发了火——音量提高,把学生批评一通,然后摔门走了。

这个班在很多任课老师眼中“没法救”,李永乐决定和学生们“好好聊聊”。他特意准备了一份“演讲稿”,两千多字,放在文档里密密麻麻两页。为了达到效果,他需要把稿子背下来,还不能让学生看出是在背稿子。折腾半宿,第二天站到讲台上,他先为自己前一天的发火道歉,然后分析师生关系如何才能更融洽,集体学习的风气如何形成,最后阐述自己对学生的保证和期望。

一口气说完,这个平日里乱糟糟的班级,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随着教学的进行,李永乐发现他们慢慢长大,慢慢变好了。在更功利化的评价体系里,他们的“变好”则在于,高考那年,40多人的班级里有20余人进了清华北大。

到如今,十四班的学生已经毕业三年多了,依然有人回到人大附中看望李永乐;每次搞酒会、舞会,总是邀请李永乐到场。这让李永乐获得了为师的成就感。他不希望自己是公交车司机式的老师,把乘客带到目的地就完成任务;他希望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陪伴和见证学生的成长”。

“网红”李永乐

10月19日,下午有物理课,上课铃响前,李永乐要去文印室打印当天的家庭作业。他走路快,甩着胳膊,棕色皮鞋吧嗒嗒地踏在路面上。迎面遇上同事,就点头打个招呼,擦肩而过的一两秒内,留着短发的老教师朝他喊:“永乐,我看到你的网文了。”

李永乐成“网红”了。走在马路上,经常有陌生人喊“李老师”,偶尔还有人过来“求合影”;视频平台的私信栏,未读消息始终保持在“99+”;下班回家的电梯里,有学生从书包里掏出纸笔,帮外校小伙伴要李永乐的签名;课余时间,有媒体找他录节目、做采访;还有曾经的学生请他去大学讲座,有出版社请他把视频内容变成文字版出书,有培训机构甚至饮用水公司请他做广告……李永乐“多了些琐碎的事”,他拒绝了一些邀请,尽力把生活重心控制在原有的轨道上。

转折发生在2017年4月。那个周末,李永乐刚一醒来,就收到了小学同学发来的消息,得知是网友将他研究生时期在培训机构做兼职老师的一段讲课视频放到了网上,那段视频讲解的是“闰年是怎么回事”。

李永乐的手机开始不停震动,朋友们陆陆续续发来消息:你上热搜了。

李永乐特意下载了微博,时不时点开看看,一天内,视频点击量达到了1000多万,这个数字在第二天超过了2000万,李永乐成了“闰年哥”。他拍摄了更多的短视频,不到一年时间,粉丝增加到500多万,李永乐彻底“红了”。

激光领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在视频里讲激光的应用和原理;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去世,他用讲授光纤原理的视频以表悼念;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他专门分析货币体系;问题疫苗进入舆论焦点,他则讲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它们被囊括在10分钟左右的视频里,并获得少则十几万、多则几百万的点击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