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三個女兒還要再領養一個女兒,“家裡沒有小孩子的笑聲,很冷清”

明末思想家李贄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這句話放到林語堂身上,最為恰當了,他在40歲自壽詩的最後一句寫到:“一點童心猶未滅,半絲白鬢尚且無。”

林語堂:三個女兒還要再領養一個女兒,“家裡沒有小孩子的笑聲,很冷清”

有此童心的林語堂,一直像個孩子一樣,睜圓了眼睛,注視著這個奇異的世界。他說自己只有半路出家的中國教育和西洋教育;中國很尋常的花卉樹木的名字,他好些都叫不上名字來;還不知道鵪鶉和鷓鴣的分別……

他看電影時常哭得稀里嘩啦,不明就裡的人看見一個大男人在黑暗的電影院聳著肩膀抽泣,認為沒有丈夫氣,他義正言辭地反駁:“人非木石,焉能無情?”在林語堂看來,“大人不要失其赤子之心,應該留點溫情,使心窩中有個暖處。不然,此心一放,收不回來,就成牛山濯濯的老奸巨猾了。”

林語堂:三個女兒還要再領養一個女兒,“家裡沒有小孩子的笑聲,很冷清”

林語堂的小女兒林相如7歲生日那天,他大清早就從床上爬了起來,跑到廚房用糖霜在蛋糕上一筆一劃地寫下“生日快樂”,因為力道把握不好,寫出來的字有些變形,可他照樣高興得不行,自己一個人一個勁兒的傻笑。

林語堂:三個女兒還要再領養一個女兒,“家裡沒有小孩子的笑聲,很冷清”

相如的兩個姐姐鳳如和玉如唱起生氣歌,林語堂突然淚流不止。他的妻子以為是灰進了眼睛,起身給他吹,他卻說,是孩子們的聲音太動聽,感動得不能自已。他抱起相如,親個不停,還破例給了她一塊錢。

1943年回重慶,林語堂到孤兒院看錶演,注意到一個跳舞的小女孩體態靈動,才十一二歲,笑起來露出兩顆小虎牙,可愛極了。隔天,她又上臺表演鋼琴。僅兩面之緣,林語堂就下定決心要收養她。他說,女兒們漸漸長大,不像小時候那麼天真可愛,家裡沒有小孩子的聲音,很冷清。

林語堂:三個女兒還要再領養一個女兒,“家裡沒有小孩子的笑聲,很冷清”

那女孩是因為家裡窮才被送到孤兒院的,她的父母覺得是天上掉下來的福分,高興極了。但是孤兒院有規定,收養可以,不能帶離孤兒院。林語堂則一力承擔了小女孩的教育費。

林語堂的妻子心裡有些不痛快,畢竟自己生的就是三個女兒,領個兒子還說得過去;況且小女孩有先天性心臟風溼病,小女孩的哥哥堅決不同意。

林語堂:三個女兒還要再領養一個女兒,“家裡沒有小孩子的笑聲,很冷清”

最終,林語堂的心願落了空。不過,總算後來幾個女兒為他生了外孫和外孫女,他可以接著聽“小孩子”的聲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