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氣》

最近聽樊登老師帶領的讀書分享《不管教的勇氣》,正如樊登老師所說現在講教育類的書籍很多,可是這一本卻更打動或直擊我們的內心。《不管教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是一個日本的哲學家,他很喜歡阿德勒的哲學。他發現阿德勒的哲學,最有效的地方就在於養育孩子。所以,他寫了好幾本書如《被討厭的勇氣》、《我不想活得這麼累》、《接受幸福的勇氣》,這些書都是從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出發,我們怎麼樣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怎麼樣能夠幫助我們的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不管教的勇氣》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對阿德勒一定不陌生,很多人讀過他的《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采的權力意志論之後,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阿德勒心理學也深深的影響了一個重要的教育門派就是《正面管教》,《正面管教》的核心都是依靠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理論來支撐的。

這次《不管教的勇氣》中提出了一個特別震撼的口號:“不批評也不表揚的教養法”。指出社會上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教育問題,是來自於反思。一個人長大後沒有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會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即當年沒有好好學習,所以導致今天的結果,如果當初聽父母的話就不至於如此。

《不管教的勇氣》

這個反思方向是錯的,所得出的結論也特別粗淺,錯誤的認為自己如果當年能像別人一樣考上北大清華,就不會過成這樣,所以就把這種反思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甚至比自己父母更加變本加厲地要求自己的孩子。

家長心中的痛點會投射到孩子身上,一個孩子作業做不出父母就發火,其實他們並沒有真的關注孩子做作業這個過程。而且父母常說:“我有沒有跟你說過,說過幾次?”其背後的潛臺詞是“這件事情不怪我,錯在你”。這些痛點的投射只會導致他們的孩子更加焦慮,更加不愛學習,所以他被逼進入北大清華,將來出來也只會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做一輩子,因為他的安全感完全被破壞,這種教育的輪迴,在我們身邊不斷髮生。

而將這種反思稍微往後延伸,家長就可以意識到沒有一個人會輕易放棄自己的人生,那麼當初讓他們放棄人生、放棄學習的原因是什麼?是他們父母的教育方式就不對,所以他們應該積極改變、學習。

現實是大部分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很多教育工作者意識到了卻沒有告知家長,因為他們需要去掙那份焦慮的錢,甚至有很多教育機構會用分數簽約,“提高多少分多少錢”“不是第一名不收費”,把教育變成了一項非常急功近利的事情,這真的不是教育的本質。


《不管教的勇氣》

教育是個複雜體系,而全世界出現的教育問題,根源都在於將複雜體系簡單化。我們學到的知識都基於基礎理論,所以我們看到複雜問題會習慣性進行拆分,分成不同階段,每個階段設定一個目標,並且認為拼湊在一起就解決這個問題了。

然而,複雜科學本質定義就是沒有因果關係、不可追溯、不可拼湊、不能還原。這個理論涉及到另一本書,名為《原則》,其原理就是還原,比如書中總結了兩百條成功理論,告訴讀者按照原則做就能成功,但這完全是不可能實現的。這種還原並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而真正上升到理論高度的愛因斯坦相對論告訴我們:一個人在這個地方不能成功,在另一個地方則可以成功。

但是大量的老師和家長仍然通過還原論、機械論對教育進行簡單的拼湊,把教育簡單的看作是語文、英語、數學、體育等學科的集合體,認為如果孩子各門課程都能達到80分以上,那麼拼裝起來就是80分的人生;如果孩子各門課程都達到90分以上,擁有的就是90分的人生。因此老師就給家長列一個科目清單,家長就按照這個清單監督孩子不斷提高成績。

《不管教的勇氣》

一個人的自律性來自於他的自尊水平,用這種還原論方法進行教育,往往損壞了孩子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來越低,孩子就越認為自己是沒辦法進行自我管理的人,所以學習成了“為別人學”。

阿德勒說,每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過程當中,都在努力地爭取一件事,就是父母對自己的關注。所以,當父母從來不關注這個孩子好的事情的時候,這個孩子表現得正常、表現得好,學習成績進步了,父母都沒有反應的時候,這個孩子就一定會想辦法,找一些你真的會關注我的事情來做。

如果讀過《自卑與超越》就會知道,阿德勒說,一個孩子終身,所尋求的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歸屬感,一個是價值感。歸屬感是愛,價值感是感謝。愛能夠給他歸屬感,感謝能夠給他價值感,就這麼簡單。

如果你想超越自己的自卑,唯一正確有效的方法,是把你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融合在一起。只有作為父母把奉獻社會和求知的樂趣這兩件事告訴孩子,孩子才能夠真的找到學習的喜悅。這時候你會發現,有求知的樂趣的孩子,他善於堅持。沒有求知樂趣的孩子,馬上就會放棄。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放棄。人只能經由失敗來學習,並且憑藉失敗的經驗來使自己變得更好。

成長的路上,孩子可能因為一次失敗,或者學習失利,從而產生認為自己不行的想法。因此,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賦予他們勇氣,讓孩子明白: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如果這次成績不好,不要覺得辜負他人,也不必消沉,只需為“下一次”努力就可以了。讓孩子知道,應該認真學習,但不必讓自己的負擔過於沉重。

《不管教的勇氣》

在生活中除了關注孩子的不足更要關注和發現孩子閃光點,儘管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但是我們要嘗試、有意識地去關注孩子的長處和優秀的一面。作為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直面自己的人生,靠自己的判斷來決定人生,而不是父母替他們決定。

曾經我們為人子女,現在我們為人父母,想想孩子現在所面對的一切都曾是我們經歷過的,相比較過去現在孩子所面對和承受的壓力比我們更大,而這樣小小的人還在努力著、堅持著,我們能做得除了無條件的愛和鼓勵,再就是幫助孩子靠自己決定人生。

《不管教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