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為什麼能有所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行?

馬雲為什麼能有所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行?

馬雲在1999年與18個同道,共同創立了阿里巴巴,經過18年的發展,阿里巴巴已市值已經超過4700億美元,超過亞馬遜,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從2014年開始馬雲成為福布斯華人首富,最近連續4年都在前三甲之列。為什麼能在短短的18年,創造這麼大的成就?有人說是夢想?有人說是機會?有人說是“忽悠”?我覺得這些都不本質,本質是,他有清晰的“利他的價值觀”經營哲學。阿里巴巴給商業用戶提供的信息交流平臺,搭建了供求系統對接;淘寶、天貓成就了中小企業和創業者的發展夢想;螞蟻金服實現了小微企業和個人的金融融資和信貸需求;芝麻信用為社會及個體打造信用體系,降低了信任成本。這每個產品都凝結了對創造價值的理解和對他人的利好洞察,所以能夠快速成長且不斷髮展壯大。是他的經營哲學,使他選對了方向,才值得堅持,才有如今的成就和未來,才有可能使阿里巴巴成為偉大的企業,馬雲成為偉大的企業家!

“我們”為什麼不行?不是夢想、不是機會、不是資本。而是,我們出發的時候可能就錯了,或者就沒有成為偉大企業的基因。因為我們的經營哲學是“利己的利潤觀”,我們首先考慮的不是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有意義的價值,更別說什麼顛覆性的價值和利益,而是考慮,我這個產品賣給你一件我能賺多少錢;我們與合作伙伴考慮的不是共同成長,而是能為我創造什麼價值,或是給我節約多少成本,或是多幫我獲取多大份額,賺取多少利潤;對自己員工不是考慮如何幫助個人成長或共享公司的成長紅利,而是能給公司創造多少剩餘價值。這就是我們的差距,之所以沒有更大、更長遠的發展和成就,來自於我們內心的“自私”!當然,或許有現在,但,不會有未來,或者說不會有偉大的未來!

實際,馬雲先生不見得智商高的多麼離奇,只是他尊重了基本的商業本質:“利他才能利己”,如果將“無形的手”逆向思考,也許更有思維競爭力!

經營哲學的段位中,也有“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三個階段,“我們”大部分沉溺於第二階段中,只有掙扎的實際長短不同。山終究還是山,水終究還是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