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腸癌,但絕大多數腸癌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如何應對?

同學來電話,語氣中帶有惶恐不安。大便帶血多日做的腸鏡檢查,距離肛門口大約20cm有一息肉樣隆起,帶蒂,表面光滑……,而息肉往往與腸癌有扯不清的關係,這就讓人非常擔心了。

腸息肉≠腸癌,但絕大多數腸癌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如何應對?


息肉,就是人體空腔的部位隆起了一塊組織,簡單點說也是“肉疙瘩”,長在鼻腔內就是鼻息肉,長在胃內就是胃息肉,長在腸內也就是腸息肉麼。

醫學研究發現大約80%-95%的腸癌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大概經歷了炎症、增生、腺瘤樣息肉、原位癌、浸潤癌的“漫長”過程。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大多都發生在5-15年中,平均10年左右,不包括腺瘤之前炎症、增生的過程,且這些病變不一定發展至腺瘤,而腺瘤一般最終是會發展到癌的。

腸息肉形成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比如愛吃紅肉、少吃粗纖維蔬菜,抽菸喝酒的人也容易發生腸息肉,還可能與膽汁代謝紊亂(膽囊切除、胃腸手術等術後)、便秘腹瀉、炎性腸病以及遺傳有一定的關係。

腸息肉≠腸癌,但絕大多數腸癌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如何應對?


腸息肉在組織學上可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多是腺瘤性息肉,而非腫瘤性息肉有錯構瘤性、增生性、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

腺瘤性息肉最常見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混合性腺瘤3種類型

大約50%的腸息肉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多是腸鏡檢查後發現。息肉最常見的症狀有便血,量一般不多,時有時無。也可能發生粘液便,隆起的腸粘膜面積增大所致,還可能有些腹痛、下墜的感覺。

腸鏡發現息肉,一般情況下都需要病理活檢確定性質,有些小的、炎症明顯的息肉也可不活檢。

腸息肉≠腸癌,但絕大多數腸癌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如何應對?


哪些腸息肉最有可能是惡性的呢?

1、息肉直徑越大惡性的可能性越大!直徑≤1cm且有蒂惡性率不超過1%,而直徑1-2cm的息肉惡性率大概是10%,若直徑超過2cm惡性率就要50%左右。

2、腸鏡活檢多是抓取一部分組織,若管狀腺瘤的惡性率小一些,若是絨毛狀腺瘤的惡性率就要大一些,資料顯示大概20%-60%,而管狀、絨毛狀混合性腺瘤惡性率居中。

3、基底範圍廣,無蒂的息肉惡性率要大一點。

息肉處理有內鏡治療、楔形切除等方式,內鏡治療為主,有粘膜切除術和粘膜下剝離術兩種,粘膜下剝離術能完整切除息肉。

腸息肉≠腸癌,但絕大多數腸癌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如何應對?


息肉切除後複發率非常高,1年內約有40%的病人復發,2年內達到80%左右,因此複查腸鏡是必須的。多久複查呢?需要根據息肉的病理類型、癌變風險以及切除情況來決定,必要時幾個月就得複查。

總之,息肉的種類有多種,可能有症狀,也可能沒有症狀,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大多沒事,而腺瘤性息肉多在5-15年內發生癌變,腸鏡是發現息肉最可靠手段,病理是確定息肉性質的金標準。我是 ,感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