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最珍貴的中國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錯!還在國內

馬未都:最珍貴的中國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錯!還在國內

著名文化學者、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先生這樣說:

“我們辦博物館的從來不說‘鎮館之寶’,如果觀眾只關注所謂‘鎮館之寶’,那才真是白來一趟。

最好的文物,未必最貴。中國文物,在世界任何地方展出,都能代表中國文化。”

海外有很多中國文物,但最珍貴的還是在中國。

馬未都:最珍貴的中國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錯!還在國內

1、世界最高的博物館


馬未都先生在1997年創辦了觀復博物館,之前也經歷了一些坎坷。但他為什麼要堅持創辦這樣一家民營博物館呢?

馬未都:我做博物館其實是個偶然,最開始純粹就是個人興趣,也不知其中的深淺。後來做起來的時候就發現,興趣逐漸演化成一種責任。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在所有制結構上發生調整,國家需要有多種形式的博物館存在,我們也轉變了過去固有的思路。

把藏品捐給國家博物館不是不行,我原來也想過這樣一個退路。但是,創辦民營博物館,會使得國家的博物館生態變得更完善。我們也的確趕上了一個好時候。

從創辦中國第一傢俱有法人資格的民辦博物館以來,我們已經做了20多年了。

從那以後,中國具有法人資格的民辦博物館數量一直在增加。我註冊的時候民辦博物館大概只佔全國博物館總量的千分之一,現在民辦博物館佔比已經達到了20%。

馬未都:最珍貴的中國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錯!還在國內

觀復博物館創辦至今的21年期間,有什麼讓馬未都先生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北京)成立20週年的時候,上海觀復博物館在上海中心大廈正式開業,我們在那裡辦了一個紀念會。

上海觀復博物館所在的中心大廈,是目前中國的第一高樓。它有多“大”大家可能不一定能理解。

打個比方,民國時期整個浦西的老建築堆積起來,立起來加一塊也就這棟樓的高度。

英國的碎片大廈是西歐最高的建築,高度約為310米;而上海中心大廈高達632米,比碎片大廈高了一倍,還多出12米。它的體量也非常大,相當於英國碎片大廈五個樓的體量。

我們在這座大樓的37層開一家博物館,凡是去過的人都覺得非常震撼。

馬未都:最珍貴的中國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錯!還在國內

坐落在上海中心大廈37層的上海觀復博物館

這對我來說觸動很大。因為上海中心大廈的觀復博物館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範例:告訴人們怎麼在快速而密集的現代生活中展示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博物館的形式,不僅僅像過去那樣在郊區有一幢房子而已,而且還融入了今天的現代生活。在寸土寸金的浦東,在人口那麼密集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比較貼近的地方,我們有這樣一座博物館,這本身就是現代城市與傳統文化巧妙結合的代表。

這樣一種文化展示,我認為開創了中國博物館完美嵌入都市生活的先河,對中國文化來說應該是一個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而我們能夠參與其中是深感榮幸的。

2、為何沒有“鎮館之寶”?


在我們印象中,每一個博物館都有其鎮館之寶,觀復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呢?

馬未都:我覺得鎮館之寶的說法是出自民間對於博物館的一種好奇。

我們辦博物館的人從來不把博物館的某一件藏品稱為鎮館之寶,是因為我們不想讓老百姓侷限於這種追尋鎮館之寶的“樂趣”之中。

的確,有很多文物都很重要,但是,總還有更多更重要的文物。我們一旦設立鎮館之寶,觀眾就會對其他珍貴館藏忽略不計。

比如,我們大陸游客一進臺北故宮就直接去看翡翠白菜和肉形石。但是,從文化內涵的角度去看,這兩件器物在中國文物中的分量是極低的。

你把這些東西都宣傳成為國寶,就會嚴重妨礙老百姓對於文物的判斷。

所以,我從來不說哪個文物是鎮館之寶。

但是,沒有“鎮館之寶”的說法,並不妨礙我們的博物館辦出自己的特點。

比如,在北京的觀復博物館,我們有常年的固定展覽——陶瓷館,裡面全面地展出了北方地區1000年以來的瓷器;

上海觀復博物館的金器館也非常特別,裡面還有宋瓷館和造像館。

馬未都:最珍貴的中國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錯!還在國內


在全國範圍內,這些主題基本上沒人做過。

我做博物館只有兩個要求:一個叫你沒來就無法想象,另一個是即便你來看了也不能複述。

我覺得,文化展示和文化內容之間關係有一個玄妙的問題:怎麼能通過文化展示讓公眾更願意去接受文化內容?

讓大眾在過程中一點一點獲得文化營養,這就是我們想做的事。

瞭望智庫:怎樣讓觀眾對文物的價值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一味聽信媒體的渲染?

馬未都:文物價值需要一個很漫長過程去理解,我們現在就是不想過度渲染它。我覺得只要一個人喜歡文物,慢慢會理解很多,每十年都會對文物產生認知上的跨越。

所以,只要讓觀眾們每來一次博物館有一點點進步和收穫就已經足夠了。

馬未都:最珍貴的中國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錯!還在國內


3、中國人為啥不愛去博物館?


近幾年,國內博物館的數量在不斷遞增,全年接待觀眾的數量高達六億多人。但是,相比我們國家總人口來說,每位中國公民平均兩年才去一次博物館,這與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您覺得問題出在哪裡?是博物館出了問題嗎?

馬未都:我覺得我們跟發達國家博物館參觀人數比較起來,差距主要在於國民的文化素質,他們的文化需求還不夠。

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未來的路很長,這對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其實是一件好事。

馬未都:最珍貴的中國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錯!還在國內

清康熙·紫檀三彎腿大畫桌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國內的博物館也的確存在“僵化”的問題。比如,館藏常年一成不變,很難讓參觀者看到新鮮的文化表達。

另外,國外博物館大量的義務講解員都非常專業,很少有年輕人,大部分都是退休了並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博物館講解員不僅僅需要對於知識的熟練掌握,更需要積累一定的人生閱歷。

而我們博物館的志願者都比較年輕,相對缺乏專業訓練和經驗。

我去看過一些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甚至是大博物館的網紅講解。他們為了獲得聽眾的關注,就變得非常“敢說”。

他們的講解經常有誇張甚至虛構的成分,很多段子僅僅是道聽途說,或者在電視劇裡看到。這樣非常容易誤導參觀者。

我們的年輕解說員不是講得不好,而是我們對這部分人的管理有欠缺。

馬未都:最珍貴的中國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錯!還在國內

看過了馬未都先生的解讀,我們非常堅信,最珍貴的中國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錯!還在國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