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

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

著名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这样说:

“我们办博物馆的从来不说‘镇馆之宝’,如果观众只关注所谓‘镇馆之宝’,那才真是白来一趟。

最好的文物,未必最贵。中国文物,在世界任何地方展出,都能代表中国文化。”

海外有很多中国文物,但最珍贵的还是在中国。

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

1、世界最高的博物馆


马未都先生在1997年创办了观复博物馆,之前也经历了一些坎坷。但他为什么要坚持创办这样一家民营博物馆呢?

马未都:我做博物馆其实是个偶然,最开始纯粹就是个人兴趣,也不知其中的深浅。后来做起来的时候就发现,兴趣逐渐演化成一种责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所有制结构上发生调整,国家需要有多种形式的博物馆存在,我们也转变了过去固有的思路。

把藏品捐给国家博物馆不是不行,我原来也想过这样一个退路。但是,创办民营博物馆,会使得国家的博物馆生态变得更完善。我们也的确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从创办中国第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民办博物馆以来,我们已经做了20多年了。

从那以后,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民办博物馆数量一直在增加。我注册的时候民办博物馆大概只占全国博物馆总量的千分之一,现在民办博物馆占比已经达到了20%。

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

观复博物馆创办至今的21年期间,有什么让马未都先生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北京)成立20周年的时候,上海观复博物馆在上海中心大厦正式开业,我们在那里办了一个纪念会。

上海观复博物馆所在的中心大厦,是目前中国的第一高楼。它有多“大”大家可能不一定能理解。

打个比方,民国时期整个浦西的老建筑堆积起来,立起来加一块也就这栋楼的高度。

英国的碎片大厦是西欧最高的建筑,高度约为310米;而上海中心大厦高达632米,比碎片大厦高了一倍,还多出12米。它的体量也非常大,相当于英国碎片大厦五个楼的体量。

我们在这座大楼的37层开一家博物馆,凡是去过的人都觉得非常震撼。

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

坐落在上海中心大厦37层的上海观复博物馆

这对我来说触动很大。因为上海中心大厦的观复博物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告诉人们怎么在快速而密集的现代生活中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博物馆的形式,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在郊区有一幢房子而已,而且还融入了今天的现代生活。在寸土寸金的浦东,在人口那么密集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地方,我们有这样一座博物馆,这本身就是现代城市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的代表。

这样一种文化展示,我认为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完美嵌入都市生活的先河,对中国文化来说应该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我们能够参与其中是深感荣幸的。

2、为何没有“镇馆之宝”?


在我们印象中,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其镇馆之宝,观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呢?

马未都:我觉得镇馆之宝的说法是出自民间对于博物馆的一种好奇。

我们办博物馆的人从来不把博物馆的某一件藏品称为镇馆之宝,是因为我们不想让老百姓局限于这种追寻镇馆之宝的“乐趣”之中。

的确,有很多文物都很重要,但是,总还有更多更重要的文物。我们一旦设立镇馆之宝,观众就会对其他珍贵馆藏忽略不计。

比如,我们大陆游客一进台北故宫就直接去看翡翠白菜和肉形石。但是,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去看,这两件器物在中国文物中的分量是极低的。

你把这些东西都宣传成为国宝,就会严重妨碍老百姓对于文物的判断。

所以,我从来不说哪个文物是镇馆之宝。

但是,没有“镇馆之宝”的说法,并不妨碍我们的博物馆办出自己的特点。

比如,在北京的观复博物馆,我们有常年的固定展览——陶瓷馆,里面全面地展出了北方地区1000年以来的瓷器;

上海观复博物馆的金器馆也非常特别,里面还有宋瓷馆和造像馆。

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


在全国范围内,这些主题基本上没人做过。

我做博物馆只有两个要求:一个叫你没来就无法想象,另一个是即便你来看了也不能复述。

我觉得,文化展示和文化内容之间关系有一个玄妙的问题:怎么能通过文化展示让公众更愿意去接受文化内容?

让大众在过程中一点一点获得文化营养,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

瞭望智库:怎样让观众对文物的价值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一味听信媒体的渲染?

马未都:文物价值需要一个很漫长过程去理解,我们现在就是不想过度渲染它。我觉得只要一个人喜欢文物,慢慢会理解很多,每十年都会对文物产生认知上的跨越。

所以,只要让观众们每来一次博物馆有一点点进步和收获就已经足够了。

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


3、中国人为啥不爱去博物馆?


近几年,国内博物馆的数量在不断递增,全年接待观众的数量高达六亿多人。但是,相比我们国家总人口来说,每位中国公民平均两年才去一次博物馆,这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是博物馆出了问题吗?

马未都:我觉得我们跟发达国家博物馆参观人数比较起来,差距主要在于国民的文化素质,他们的文化需求还不够。

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未来的路很长,这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实是一件好事。

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

清康熙·紫檀三弯腿大画桌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国内的博物馆也的确存在“僵化”的问题。比如,馆藏常年一成不变,很难让参观者看到新鲜的文化表达。

另外,国外博物馆大量的义务讲解员都非常专业,很少有年轻人,大部分都是退休了并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博物馆讲解员不仅仅需要对于知识的熟练掌握,更需要积累一定的人生阅历。

而我们博物馆的志愿者都比较年轻,相对缺乏专业训练和经验。

我去看过一些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甚至是大博物馆的网红讲解。他们为了获得听众的关注,就变得非常“敢说”。

他们的讲解经常有夸张甚至虚构的成分,很多段子仅仅是道听途说,或者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非常容易误导参观者。

我们的年轻解说员不是讲得不好,而是我们对这部分人的管理有欠缺。

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

看过了马未都先生的解读,我们非常坚信,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