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近代精研西北史地學的大家,也以書法作品聞名當世

他是近代精研西北史地學的大家,也以書法作品聞名當世

李文田,字芍農,廣東順德人。他自幼天資聰穎,拜同鄉何鐵橋為師。14 歲,父親去世,靠母親做針線活維持生計。李文田見母親辛勞,便想棄學謀生。何鐵橋資助他讀書的費用,使他完成了學業。刑部的一位官員見他氣度不凡,便招他到家裡與兒子共學。文田專心讀書,學識大增。後參加縣試,名列第一。接下來,考鄉試,中舉人,一直到中進士。授編修,隨即入值南書房,充日講起居注官。後來擔任過幾個省的學政。累遷侍讀學士。

李文田的仕途一直很穩,而且在任職期間政績不錯,口碑也挺好。比如,他曾受兩廣總督劉坤一委託,主修清遠石角、三水大塘兩大堤圍。又修建三水莘田圍,當地人將莘田圍稱為“莘田探花圍”。可以說是造福一方了。

1882 年,法越戰爭爆發,他奉旨督辦廣東團練,規劃有方,受到總督張之洞和欽差大臣彭玉麟的稱賞。接著,中法戰爭爆發,諒山前線吃緊,黑旗軍將領劉永福缺餉求援,他著力籌得鉅款解困,繼而又保薦老將馮子材出守鎮南關,扭轉了戰局。《清史稿》裡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會聞朝廷議修園篽,遂入都覆命。既至,謁軍機大臣寶鋆,告以東南事可危,李光昭奸猥無行,責其不能匡救。寶鋆曰:“居南齋亦可言,奚必責樞府?”文田曰:“正為是來耳!”疏上,不報。”可見李文田其人的耿介。

他是近代精研西北史地學的大家,也以書法作品聞名當世


李文田在署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期間,對營私舞弊的現象極為痛恨,不惜得罪權貴,大力稽查整頓,使部務有所改觀。日軍攻陷朝鮮,進逼中國遼東腹地,清軍節節敗退,他上疏指責主持國政的禮親王世鐸“才具平庸”,“處疏遠之地而懷疑畏”,籲請起用較有作為的恭親王奕。此刻,他受任為特派團防大臣,負責守衛京城,慷慨陳言:“大臣捍衛國家,應置一己安危於度外,萬一發生不測,在直廬側南海子橋邊, 就是我的殉國之所!”不久,值慈禧太后六十壽辰他上疏籲告國難當頭,慶典不宜鋪張靡費。

李文田在學術上的貢獻很大,他學問淵博,生平嗜學不倦,工書善畫,經史、兵法、天文、地理,無一不曉。公務之餘,勤於治學,對西北史地研究尤精。“金石碑帖書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 在治學方法上,他“由通變假借以考見名物度數,宗法鄭、賈。”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塞北路程考》、《雙溪醉隱集箋》等。

李文田還是一位重要的藏書家,他所居之處,除桌椅外,唯有圖集,列櫝數十。有“讀五千卷書室”。人稱“金石、碑帖、書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所藏書籍多為人間少見之書,如禁燬書、宋元明刻抄本等。藏書後來被京師圖書館(現北京圖書館)收購一部分,一部分被鄧之誠保藏後,捐於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他是近代精研西北史地學的大家,也以書法作品聞名當世


  李文田是一位書法大家,他少年時專工歐陽詢,精熟於《九成宮》等碑帖,旁及其他唐碑,後來轉學隋碑《蘇孝慈墓誌》,中年以後,博採漢、魏碑刻。 李文田篆隸楷諸體皆能。其篆書,筆致溫厚蘊藉;隸書則以楷法及碑法書寫,挺拔有力,富於變化。而在篆隸楷諸體中,李文田最擅長的還是行楷。所作行楷,工穩平和筆畫圓實,渾厚華滋,肥而不胖,瘦而不削,沒有館閣體肥重之弊,也沒有絲毫纖弱之意,有的是魏晉隋唐以來的風流氣骨。

有研究者認為清中葉學者阮元雖然創有“北碑南帖”一說,但阮元所倡導的碑學在廣東並沒有多大的影響。直到李文田出,廣東的碑派才正式形成。李文田自創的這種碑派書法,對廣東書壇作出了很大貢獻。值得一提的是李文田憑藉自己的學識和書法體驗,對王羲之《蘭亭序貼》的真偽還提出質疑。認為是偽作,並非王的真跡。

他是近代精研西北史地學的大家,也以書法作品聞名當世


李文田現存的詩不多,但具有獨到的特色之處。比如有首《宣化道中》的七言律詩:“左臨虎北右飛狐,舊國千年憶霸圖。絕塞關山秦上谷,極天嵐採漢軍都。明昌廢苑生禾黍,統漠荒臺長樺榆。樵牧不知兵燹事,沙陀斜日覓湛盧。”寫景狀物自成一格。

李文田於六十一歲時去世。諡號文誠。翁同龢為他題有輓聯:“積感填膺,斯人竟以衡文老;遺書滿篋,餘事猶堪藝術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