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洋樂器詮釋中國鄉土氣,中國琴童必彈鋼琴曲《花鼓》賞析

關鍵詞:瞿維、《花鼓》、鋼琴曲

瞿維介紹

用洋樂器詮釋中國鄉土氣,中國琴童必彈鋼琴曲《花鼓》賞析

1942年,瞿維、寄明夫婦在延河邊合影

瞿維(1917-2002),原名瞿世雄,江蘇常州人。1939年來到延安,任延安魯訊藝術學院音樂系教員等職,1942年初和寄明在延安結為伉儷。

其妻寄明是延安第一位鋼琴家。現在每個小朋友入隊時都會唱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作曲者就是寄明。

瞿維是近代中國成就卓著、影響深遠的作曲家,他於1946-1948年間完成的鋼琴曲《花鼓》作為“解放區”音樂的代表作品廣為流傳,如今收錄於鋼琴業餘水平考級十級曲目中,被無數琴童彈奏,筆者也因此和該作品結下緣分。他的鋼琴作品以濃郁的民族民間風格著稱,嚴謹多變的傳統作曲技法與細膩抒情的情感勾畫緊密結合,使其作品在中國當代鋼琴音樂發展歷程中佔據一席之地。

用洋樂器詮釋中國鄉土氣,中國琴童必彈鋼琴曲《花鼓》賞析

1962年,瞿維、寄明夫婦在家中研究創作

瞿維作品介紹

瞿維的音樂創作涵蓋了歌劇、交響樂、鋼琴曲和歌曲等眾多體裁,各類作品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作為一位成熟的新中國作曲家,鋼琴音樂一直以來都是其重要的創作領域。從上世紀40年代起,瞿維共創作了8首鋼琴作品,包括《蒙古夜曲》《花鼓》《荷花舞》等在內的前7首獨奏作品收錄於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瞿維鋼琴曲集》中。

瞿維鋼琴曲《花鼓》賞析

《花鼓》是一首中國風情濃郁,旋律優美動聽的作品,音樂表現了我國南方民間熱烈的歌舞場面。樂曲開頭的和絃作為引子,摸擬民間鑼鼓的節奏和音響。一段開場鑼鼓過後場面打開,《鳳陽花鼓》的主題出來,歡悅的舞蹈正式開始。

中間段輕歌曼舞,瞿維先生在作品中引用了中國民間歌曲《茉莉花》的旋律進行變奏,並將民族元素髮展提升,賦予變化豐富的織體與和聲,旋律清麗溫婉;

中段過後再現了第一段曲調,但通過新的鋼琴織體使得音樂比開始時更為熱烈歡騰。

用洋樂器詮釋中國鄉土氣,中國琴童必彈鋼琴曲《花鼓》賞析

《花鼓》部分譜例

總體來看,全曲音樂時而寬廣、時而熱烈、時而委婉,是一首既有音樂深度,又具有出彩舞臺效果的佳作。中間慢速段落的寫作尤其優美,西方和聲多變的運用為中國經典旋律添了新的色彩。

可與此前的中國鋼琴曲相比,《花鼓》又具有更濃重的民間氣息,可謂取兩家長處,突出了自身特色。

演奏這首作品時,是否能表現出民歌似的委婉唱腔是能否體現其中國風格重要的一點。演奏者需要細膩彈出樂句的輕響起伏,表達不同情緒。帶有八度和絃的旋律彈奏是全曲的技術難點之一,要注意旋律高音聲部的勾勒、內聲部和絃的豐滿以及與高聲部的輕響平衡,並注意和絃之間的連貫與樂感。

用洋樂器詮釋中國鄉土氣,中國琴童必彈鋼琴曲《花鼓》賞析

瞿維在延安魯藝關於記錄新音樂運動的珍貴手稿

《花鼓》用鋼琴這件洋樂器成功表現了中國的鄉土氣,開拓了鋼琴音樂美的新天地,用鋼琴彈奏花鼓調,表達中國情。

對一個鋼琴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和評判,不能脫離音樂家所處的歷史時代和環境背景。瞿維《花鼓》的音樂價值與意義,包含了整整幾代作曲家對民族音樂精神的不斷追求、探索,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思考如何在秉承作曲家們寶貴的創作精神的同時,賦予作品新時代的血液和靈魂。

用洋樂器詮釋中國鄉土氣,中國琴童必彈鋼琴曲《花鼓》賞析

瞿維、寄明部分文物

參考文獻:

1.宋玥,潘銳.瞿維鋼琴獨奏曲《花鼓》隨想[J].北方音樂,2017

2.王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三次修訂版).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3.葛豔秋.中國鋼琴作品對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析[J].藝術評鑑,2018

4.袁月. 瞿維鋼琴音樂創作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