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危机干预,接线员最关心的4个问题


心理防疫 || 关于危机干预,接线员最关心的4个问题 | 督导问答


自3月开始,注册系统湖北心理援助督导组邀请业内12名资深督导师为平台的100多位督导师开展督导的督导(即督导师工作会议)。

经过各督导师授权,注册系统湖北心理援助督导组秘书处小伙伴选取部分督导工作会议中讨论的比较共性的焦点问题整理成文,与各位专业同行交流。

以下为关于危机干预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问题1:

Q:

来电者说遇到有人说要自杀,来电者不知道对方的任何信息,因此拨打平台热线求助,但这个时候谁是我们的来访者?如何判断要自杀信息的真伪?

A:

1.谁打电话谁就是来访者;

2.了解来电者的需求:来电者需要建议还是需要处理自己知道这个信息之后的情绪,针对来电者的需求工作;

3.针对帮人来求助的情况,信息真假难辨时,宁可信其有,能帮多少帮多少;这个人是否要自杀的真假并不重要,都可以指导来电者获知对方的地址,再指导对方去拨打当地的自杀干预电话;

问题2:

Q:

如何帮助咨询师快速判断危机现状,以及降低咨询师的内疚感、焦虑感?

❏ 问题描述:咨询师对危机现状把握不准,容易陷入焦虑、自我怀疑的状态;咨询师担心自己做的不够,面对危机个案,咨询师应该做到多少?

A:

1.疫情是广泛的。疫情的热线与以前的危机干预是不一样的,我们自己在面对压力的同时,又特别想帮助别人,所以害怕没帮到。

2.对热线工作的理解。热线服务的功能定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担心工作不到位,这与热线的定位有关。热线服务平台的时效性,需要逐渐的摸索;我们的目标很局限,首先要让来访者情绪安定下来。咨询师应对压力的能力其实也在提升,督导的工作是“亡羊补牢”式的学习,不管从专业胜任力还是个人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3.关注疫情的阶段性,热线服务的内容、方式,要随着疫情的变化而改变。

4.咨询师与督导师在志愿服务与工作生活应该有界限。

5.在方法学上,咨询师怎么掌握危机评估的“度”:初步的评估筛查——与处于危机中的来访者及其重要他人建立链接——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推荐、转介。

问题3:

Q:

高危自杀风险的个案,是否要回访?或联系来电者学校的心理中心?

❏ 问题描述:接线员接到一个想割腕跳楼的来电,以前也有多次割腕,自杀风险很高。接线员在评估后,做了稳定化、共情、寻找资源等工作,也建议其求助学校心理中心及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接线员是否后续要联系她的学校,告知学校进入程序化的危机干预程序?

A:

1.不能确定多次割腕是自杀尝试还是人格问题,对于以前的评估也特别重要。

2.评估她的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住的楼层有些高是危险因素,不知道父母是否与她一起居住,父母是否知晓,父母的态度等;

3.在接线的过程中帮助她做一个安全计划:如果你之后还有这样的想法,可以联系谁?可以怎么做?

4.评估再次自杀的风险有多高,若感觉风险高、还不是很稳定,需要有人回访;和对方讨论“我会告知你们学校咨询中心,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我们要回访,我们要在热线中告知来电。

5.可以和她讨论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怎么处理,帮助她换一种功能性的处理方式,而不是自杀的方式。

问题4:

Q:

危机个案的后续跟进

❏ 问题描述:来电者是一个危机个案,在热线中进行了成功的干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安抚,也给予了一些资源。危机干预的信息上报后,热线平台后续会怎么处理,有跟进的措施吗?

A:

1.危机个案给到平台去做后续跟进确实有一些困难,可否打通转介的渠道,把危险的个案转介到相应的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的手里。

2.目前平台每天会对上报材料进行统计汇总。但本平台对危机个案的跟进,比如是否会跟有关的监护人做一些沟通,还需确认。武汉的转介渠道已经打通了,有一些转介资源,但非武汉本地的,可能确实会存在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