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啥是企業文化?案例分析

二戰後美國企業的衰敗,日本企業的迅速崛起,引起美國人的深刻反思。美國反思出來的結果,就是日本企業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是因為日本注重以人為基礎的企業文化管理。這種觀點,得到美國、日本商界和媒體的高度認同。

很多人以為只有中國企業才對企業文化這麼熱衷,事實上,國外的企業,對企業文化管理的理論探究和實際運用,比我們中國早得多,而且用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稻盛和夫的公司、美國的星巴克、傑克韋爾奇時期的通用、Google、Facebook、亞馬遜、蘋果等等,都是高度重視企業文化管理的標杆典範,並因此取得巨大成功。

究竟啥是企業文化?案例分析

1、華為總裁任正非的企業文化“資源說”

中國是在90年代初的時候,有一些企業也開始注重企業文化管理。這些早期開始注重企業文化管理的企業創始人,他們的觀點或者認知,對我們現在的企業總裁、董事長和創始人,以及高級管理層團隊,是很有必要深度學習和理解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華為。華為任正非對企業文化定義為一種“資源”,所以子梵把任正非的這種說法,叫企業文化“資源說”。

《華為基本法》認為: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一切工業產品都是人類智慧創造的。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精神是可以轉化成物質的,物質文明有利於鞏固精神文明。我們堅持以精神文明促進物質文明的方針。這裡的文化,不僅僅包含知識、技術、管理、情操……,也包含了一切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無形因素。

任正非把企業文化看成是無形的因素,而且是一種生生不息的資源。

任正非是國內企業家中,極端重視企業文化的一位總裁。1997年左右,華為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進駐華為擬寫《華為基本法》,歷時多年,幾易其稿,不惜耗掉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這在國內是罕見的。毋庸置疑,《華為基本法》為華為創造了巨大價值,不可估量,而且成為中國商界爭相學習的商業管理聖經。任正非對此坦言,《華為基本法》至少為華為帶來十個億的廣告價值。

究竟啥是企業文化?案例分析

2、聯想柳傳志的企業文化“房屋論”

聯想最近雖然有很多地方被詬病。但不可否定,聯想能成為國內領先企業,成為世界500強,一定有其特別強大的優勢或基因。

聯想前總裁柳傳志曾經受哈佛商學院的邀請,向美國學生講解聯想在中國的發展。他說,很多人看到聯想在研發策略、銷售策略、生產方式等層面給予了過多的關注。但沒有看到聯想的深層次的運作機制和企業核心價值觀。聯想與北京中關村的企業相比,之所以比較突出,是因為聯想有深厚的企業文化底蘊,因為有了比較穩定的文化精神,才能在企業運作層面對千變萬化、經營策略不斷調整,而最終獲得較好的發展。

柳傳志在哈佛商學院講解了他對企業文化的“房屋論”。

他認為,企業的結構跟房屋一樣,分成三個層次:屋頂、牆體和地基。屋頂一層是指企業制定的戰略和實施計劃等企業的具體運作,是價值鏈中直接相關的部分,如生產、銷售、研發等等,不同的行業完全不同的。第二層牆體是指管理流程的部分,如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很多企業有很多相同點。第三層地基是企業的運作機制和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

他認為關注一個企業,更應該關注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許多中國企業往往靠一個策略、或者靠市場的一個手腕取得短暫的市場地位。這些風靡一時的明星企業,靠屋頂的這一層運作取得了成功,但在文化精神這個根基上沒有穩定的支持,最後難免會出現問題。

柳傳志企業文化的“房屋論”,認為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地基,直接支撐“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牆體,以及“企業的戰略和實施計劃等的具體運作”的屋頂。

究竟啥是企業文化?案例分析

3、獵豹總裁傅盛的企業文化“公司本質論”

獵豹傅盛出生於1978年,算是新銳創業者或企業家,有一定成就,而且年輕。他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也代表了當下新銳創業者群體。所以,他的觀點和理解,也非常值得細讀。

傅盛在2018年獵豹的新年演講上,他說:

這一年,我重新思考很多問題。我在想--公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其實第一反應就是收入。

誰對於公司是這麼判斷的呢?網上的評論分子。因為,只要你的收入和股價出問題,他們就覺得你不行了。有時候,我罵一句,你懂個屁,然後就被截屏,說CEO深夜罵街。我心裡想,CEO深夜罵街有什麼了不起?美國總統還白天罵街,不一樣治理好美國嗎?

任何一件事情,我們都不應該簡單看評論。如果我們也和他們一樣,用一個收入考核現在的變化,就會失去真正的內在價值。

有一次,跟一個業務幹部交流,他說,傅總,你不能這麼說我,我的收入漲了。我說,如果我像一個網上的評論分子,只用淺層的收入判斷本質,那我就不應該當CEO。我應該天天在網上發表評論就行了。

我一定要看到更內核的東西。

往下想,如果收入不是公司的本質,總該是業務吧?業務就是產品,有好產品就有一切啊?過去幾年,我們不停嘗試新產品,全力以赴做產品,遺憾的是,一個產品總有它的生命週期。沒有產品是長盛不衰的。

公司的本質不是收入,也不是業務,那麼,是團隊吧?我想了想,這也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也許有一天,我也不會在獵豹;也許有一天,大家都不在了。這家公司又安排給了更年輕的一批人,也許獵豹更強大。喬布斯離開蘋果10年,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評論,但蘋果的體量比那個時候大了太多了;迪士尼去世了也有幾十年,管理層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迪士尼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夢想從未改變,且越來越強大。

最後,我就想起了基因。或者,叫文化,叫精神,叫使命。當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過程中形成了共同的信仰、認知和信賴的時候,它就開始變成這家公司的基因。不論中間有多少變化,只要這些基因在,就有可能重構這家公司。

公司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它自己會成長,會進化,我們只是它中間的一層哺育者,而已。我們一起參與過它的創建,已非常幸運。就像一個孩子,你把他生下來,他的每一個細胞,都由你,分裂而來,但有一天,他會和你不一樣,他也會有他自己的獨特性。

當我真正想清楚這個問題時,更加不在意外界的質疑了。太多人沒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常常會把最外面的一層--收入做成公司的本質;或者把第二層--業務做成公司的本質。

只要我們意識到,自己有機會建立一家完全與眾不同的公司,並將其注入基因,我們就不會如此盲目迷失,我們就有能力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

子梵從傅盛的講話中,看到獵豹總裁傅盛的理解是: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本質,只有為公司注入基因,才能建立起一家與眾不同的公司,並在奔跑的路上,不盲目迷失,有能力戰勝各種困難。

相比於沙因對企業文化的深度三層說,華為任正非的“資源說”、柳傳志的“房屋論”和傅盛的“公司本質論”,更通俗說明了企業文化在企業中的作用和地位。

接下來子梵講講企業文化的內核組成部分。這樣大家可以更加直觀瞭解自己公司的文化基因。

企業文化內核由企業願景、使命和核心價值觀組成,不管你的企業價值觀體系是如何描述的,但萬變不離其宗,稍微分析下,都是由願景、使命和核心價值觀組成的。使命回答的是“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業,這個組織存在的理由和根本目的是什麼?”,而願景回答的是“我們準備把這件事情做到什麼程度”,核心價值觀回答的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實現這個願景”,那傑克韋爾奇的話說,核心價值觀就是行動綱領。

那企業文化體系中的使命、願景和核心價值觀與戰略、流程、組織、營銷、制度、行為、業績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使命決定了這家公司的願景和核心價值觀,為什麼這麼說呢?

使命就是你覺得做這家公司的意義是什麼,我為什麼要做這家公司。就好比一個人,我打算這十年我要去旅行,因為我覺得旅行可以讓我開拓眼界,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這其實也就是我旅行的意義,這其實就是旅行的使命。那麼使命決定了我的願景,我為了達到我旅行開拓眼界,感受不同風土人情的使命,我給自己一個願景,十年之內走100個城市。這就是願景。

那麼,戰略是什麼?你給自己定了一個100個城市的願景或者夢想,那麼你還得定階段性的目標,比如這兩年,我因為還要不斷熟悉旅行的各種攻略,我得把時間多花一些攻略這邊,所以我把兩年的戰略目標定位10個城市,而且為了更好的給自信,首先從最容易走的路線開始,先走北上廣深這四個城市,因為這幾個城市基礎建設比較好,走起來交通也方便,所以可以給自己自信,這是一個戰略突破口。

戰略往往決定了流程,就是做這件事,實現這個目標,我得通過哪些流程才能完成。而流程往往決定了組織架構,流程需要哪些部門。因此,組織架構因此而定。一旦組織架構形成就會決定了哪些人適合這些部門,團隊也就形成了,組織變得有血有肉。而這個時候,營銷也好,行為也好,考核也好,制度也好,都是為了支撐戰略,而戰略是為了服從大的願景,而願景源自使命。

很多人關注的短暫業績,是戰略上的一朵小花,或一片綠葉。

說到這裡,很多人已經明白,企業文化是企業區分其他公司與眾不同的基因,是決定戰略、流程、制度、運營等方方面面的地基,是生生不息的資源。一個企業就像一棵樹,開什麼花結什麼果,往往由文化基因,文化地基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