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歲,這是你最需要奮鬥的三年 過了這十年後你將後悔

● 你今年二十幾歲,是一個勤奮認真的孩子,帶著毫不起眼的背景,到家鄉外的城市闖蕩。

● 你每日從三人合租的居民樓出發,擠地鐵去為老闆奉獻10小時的生命,下班後順路買菜,8點後都在同人爭廚房搶廁所。

● 你的週末非常繁忙,只有少量時間佇足商場,那麼多好看的衣裳等著年輕的你試穿,你皺皺眉還是存進銀行五百塊 。

● 你會偶爾因本地同事的資源充沛感到不公,也常常和家鄉催婚的爸媽賭氣,90%的時間你都能打起精神,告訴自己並非依賴別人才能施展野心。

··· ···

20-30歲,這是你最需要奮鬥的三年 過了這十年後你將後悔

然而卻有那麼一個瞬間,你熬夜做的方案被老闆輕易否決掉,老家的閨蜜告訴你她的婚宴在三個月後,同租的姑娘歡呼“我爸終於同意給我買房了!”房東敲響門“我要賣房你月底搬走吧”。

外面下起雨,出租屋陰冷,你鼻子一酸,覺得日子怎麼被自己過得如此糟糕?

那晚上你咬緊被子,崩潰大哭一場,凌晨時眼睛浮腫睏意全無,雙手涼在腰際,你忽然就想不通人生:

“生活會不會一直這樣糟糕,還是30歲的我會成為另外一個人?”

這樣的崩潰,在很多人的二十幾歲都上演過。事實上,這是很多普通年輕人的必經之路。

在我25歲的時候,這種情形更是頻繁地發生:

異鄉漂泊,人脈稀薄,起點低,貧窮,孤獨,無助…我發現這世界不是教科書中描述得那般美好,它並不常常承認勤奮,卻總是以不公現象挑戰你的底線。

每天早上起來,我都要在不公平的世界中,以勤奮彌補輸掉的前半部分人生,有時黑夜痛哭,然後雙手涼在腰際,靠縫隙間出生的零星進步取暖。

20-30歲,這是你最需要奮鬥的三年 過了這十年後你將後悔

很慶幸自己活得十分理智,大概因為童年就知道爬出底層的重要,十幾個目標寫在貼在牆壁的紙張上,讓我睜開眼睛就一躍而起。

是誰說,七年才能完成一個人的重生?那麼多人證明,若你願疾速前進,三年已是另一番人生——人生,果真是持續努力的結果。

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被改編成電視劇,那拼搏的幾年尤其愛她,手機裡下了全套小說,忽然醒來的半夜就把手探向枕頭下面,自覺去抓她的文字。

白天被人狠狠地歧視,晚上我狠狠補習功課,亦舒為筆下女子寫下她們的人生,“她活得清楚,從不允許自己糊塗。”

我數著流去的年齡,小心安排自己的人生。世界是如此急功近利,越來越不相信光明的立場,沒有人告訴我“20-30歲,這是你人生最需要奮鬥的10年”,

到底是為什麼啊?我一面忍住生活辛苦,一 面從人生驗證此番真理。

時日至今,我可以很坦白地告訴你,在我自己,也包括我所見證過的人生中,但凡甘願在20—30歲付出很多努力的人,哪怕背景再單薄,都收穫了夢想,以及額外附帶的運氣。

20—30歲,這是你最需要奮鬥的10年。

這10年,你也許在上海立志成為精算師,也許在北京許願年薪50萬,實現夢想的路途,雖各有各的崎嶇,步驟卻大致相同。

無論你在哪裡,20-30歲都需要提升以下方面的能力:

>>>> 花時間培養一項技能

無論這份技能是寫作,演講,心理學,一門語言還是別的什麼…即便在當下無法被派上用場,也要時刻保證自己“有事所成”。每一樣現有的技能,都是未來你的籌碼和機會,是連接世界的途徑。

舉個身邊的例子,一自學演講多年的朋友已經在網上創立了自己的補習班,已小有成績,有時不是機會不肯青睞你,而是在為機會做準備的途中,你不願多付出10%的努力。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自律的人往往更有條件實現夢想,居住空間的整潔確保了好心情和高效率,個人生活的良好規律提供了追求夢想的基礎。

不要小瞧一個人的自律,25+之後的個人精神狀態漸漸開始依靠你的生活內容了,你的生活質量反過來也取決於你的精神狀態。

再讀村上春樹的文字,“肉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裡面供奉著的是什麼,都應該好好保持它的強韌、美麗和清潔。”深以為是。

20-30歲,這是你最需要奮鬥的三年 過了這十年後你將後悔

>>>> 讀書,旅行,擴建人脈網絡

限制你發展的永遠不會是其他因素,只會是窮思維。

窮思維是如何形成的呢?抗拒新事物,不願跳出舒適圈,牴觸不同的圈子。

這是最好的年代,有網絡作連結,讀書看世界同陌生人建立聯繫都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我給自己的目標是每週讀2本書,看2部電影,和朋友見面,今年又增加了一項:每年去一個國家。

人生是個持續積累知識的過程,只有持續輸入,輸出才能賦予你更開闊的眼界。

>>>> 再也不要因為愛一個人而捨棄全部了

真正的愛情不是“你一定要來我的城市”或者“你不喜歡我上班那我就辭職嘍”,而是無論何時都要共同進步, 以家庭為單位奮鬥,但決不忽視自我價值。

這件事對於奔三的女孩子尤其重要,人們常說,一個男人的增值期在20-45歲之間,但是對於女人來說,我們只有這20-30歲之間的十年,甚至更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