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逼好未來自曝財務造假?

誰在逼好未來自曝財務造假?

瑞幸咖啡自曝22億財務造假後,好未來也自曝了。

4月8日,中概股好未來教育集團發佈消息稱,在內審過程中發現某一員工可能與外部供應商合謀、偽造合同,錯誤誇大了“輕課(Light Class)”的銷售數據。

在官方口徑裡,好未來方面表示這是“自發披露”,事實上好未來是可以不對外公佈的,此次涉及到的業務雖然佔總營收的比例不大,但好未來需要對投資人負責。

但顯然,在瑞幸事件發生以後,大部分審計機構比以往更為嚴謹和緊張。此時選擇自曝,可能是好未來權衡局勢做的決定。

“自曝的導火索,最大的可能是審計機構發現問題後,企業內部啟動了自查程序。”教育行業分析師林立告訴連線Insight,好未來2020財年年報公佈的時間在4月23日左右,德勤已經進場,“因為如果企業真的出現了問題,審計機構的合夥人是無限連帶責任的。”

誰在逼好未來自曝財務造假?

根據好未來發布的公告,“light Class”的業務銷售總額,在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約佔好未來總收入3%~4%。據好未來財報顯示,2020財年的前三季度總營收約為25億美元左右,粗略估算,這部分涉及造假的銷售額不低於7500萬美元到1億美元。

據《晚點LatePost》報道,學而思輕課業務從2018年開始運營,目前To B業務為輕課貢獻了主要營收,銷售人員把課程賣給電信運營商,電信運營商嵌入IPTV(網絡電視)中再轉售。而此次員工造假事件就發生在了To B業務領域。

受此消息影響,好未來4月8日盤後最大跌幅超28%,盤後跌去60億美金,約合人民幣超400億元。

作為教育行業的老大哥,好未來的造假消息,影響了外界對整個教育行業的信心。再加上跟誰學遭到做空機構對其財務造假、刷單虛增學生人數的指控,一時之間,一眾教育股跟著下跌。

誰在逼好未來自曝財務造假?

4月8日美股收盤時,新東方跌2.4%至112.54美元,跟誰學跌6.10%至30.47美元,有道跌6.53%至18.89美元,流利說跌8.79%至3.010美元。

在這一場由好未來引發的行業地震裡,有一個問題值得深思:為何教育行業成為了數據造假的重災區?

好未來造假始末

涉及造假的輕課業務,並不是好未來的業務重點。

2018年上線的輕課業務號稱三輕,“輕難度、輕付費、輕服務”,但並不叫座。

好未來的優勢在於教研,而輕課業務則是面向1-6年級小學生的在線教育產品,課程跟隨官方教材,幫助學生預習、複習,相比於學而思培優的建立分校直營、課內知識課外提升,輕課顯得更為輕量化。

輕量化的課程同樣意味著目標用戶的需求不高。一名好未來員工告訴《財經》,2019年上半年,由於業績一般,公司一度希望將輕課與學而思網校業務合併,但後來輕課的業績突然變好了,就取消了合併計劃。

迅速增長始於開始To B業務之後,To B業務佔到了整個輕課收入七八成以上。

輕課在好未來內部的成長過程,一度有些“漂泊”。在好未來業務線裡,輕課曾經因為調整,在其中三大事業群和集團中臺都待過,並且經歷了從To C至To B的轉型過程。

頻繁的調整顯得輕課的地位有些尷尬,直到輕課進入OTT領域。

誰在逼好未來自曝財務造假?

在2019年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學而思輕課總經理姜欽提到,學而思輕課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拓展了APP(小屏),智能硬件(中屏)及IPTV,OTT(大屏)多重教育服務場景。即藉助電視屏幕下沉至三四線城市,觸達更多學生。

“輕課可能是好未來做家庭場景的敲門磚。家庭場景是很多教育公司想要拓展的、但是卻一直沒有特別成熟的模式跑出來,這也印證了為什麼之前輕課的處境比較尷尬。”林立分析道。

誰在逼好未來自曝財務造假?

學而思輕課APP界面

而造假正是發生在銷售人員把課程售賣給電信運營商的過程中。

《晚點LatePost》報道提到,涉事人員是輕課的核心銷售負責人,在去年TO B業務開展後,輕課達到一定體量被納入內部審計範疇,近期公司例行進行404合規審計,內審人員發現有一大筆的應收賬款未收回,聯合監察部門進一步調查後發現是合同造假。

輕課業務對好未來集團的營收貢獻並不大,但這一消息的曝出,卻讓好未來這塊金字招牌蒙上了一層灰。

為什麼不得不自曝?

2018年6月13日,渾水曾經做空過好未來,矛頭直指好未來涉嫌以欺詐性的手段誇大了收入與利潤率、以及或涉及兩項虛假交易。

受此影響,好未來股價盤中跌幅一度達到15%,截至當日收盤,好未來股價報收於41.110美元/股,跌幅收窄至9.95%。

遭遇做空的好未來彼時強硬地回應:報告中存在大量錯誤、無依據的猜測以及惡意解讀。

而如今,好未來為什麼不得不自曝,甘願承受28%的跌幅?

誰在逼好未來自曝財務造假?

在市場整體質疑中概股的時候選擇自曝,在業內人士看來,並不是一個好的時間點。

“之前的企業面對做空,做法都是咬死不承認,這對好未來來說也不會是太大的壓力。企業不是特別有必要去自曝,應該是存在審計或者其他方面的外部壓力。”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連線Insight。

教育機構不像實體零售,可以通過蹲點數訂單和錄像等實地調研方式來分析數據是否有造假。做空教育機構並不容易,想從財報裡看出端倪難度更大。

2012年,渾水公司做空新東方成為其為數不多的失敗案例,渾水指出新東方線下門店經營存在將加盟當直營、毛利率60%以上是虛報等問題,被新東方一一反擊,下跌的股票也因俞敏洪拉來大佬購入的背書而回升。

林立告訴連線Insight,據他了解,通常來說,審計的風險預警觸發線大約在5%,原則上審計會抽查95%以上的憑據,以保證沒審計部分不會出現重大影響。

“按照5%的觸發線來看,和好未來爆出來的虛增收入佔比比較相近,儘管金額對於好未來而言不大,但審計如果出具有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對企業的影響更大,而且會觸發證監會的審核。”他如此分析。

誰在逼好未來自曝財務造假?

若審計機構出具有保留意見的報告,即是明確了對企業財務數據上的持疑。

好未來的審計師,從IPO以來一直都是德勤,它的謹慎,則與瑞幸造假引發的資本市場對中概股造假的關注有很大關聯,瑞幸事件的惡劣影響,讓審計機構不得不更加慎重。

前車之鑑也比比皆是。

2001年,安然曝出財務問題被立案調查,最終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大的破產企業,而為其提供財務報表審計的安達信會計事務所,曾是當時的五大會計事務所之一,因安然造假案被罰款50萬美元,並且被禁止在5年內從事業務。

實際上,在有罪判處的兩個月前,安達信總部已經宣佈退出審計行業。

教育行業,數據造假橫行

這已經不是教育公司第一次被曝出數據造假。

2018年7月,據北京商報報道,多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從事在線兒童思維訓練的“成長保”在新一輪融資中,因投資機構在盡調時發現,其營收數據中有“刷單”現象,而導致投資終止。

在2019年,有知情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爆料時表示,已經完成C+輪的海風教育也被曝存在數據造假行為。

從初創企業,再到獨角獸乃至上市公司,教育行業的數據造假現象屢禁不止。

誰在逼好未來自曝財務造假?

國金證券教育行業分析師吳勁草在接受未來網採訪時提到,一級市場尚無比較規範的審計制度,因此早期階段投資人不太關心具體數據的真實性,企業為給投資人或潛在投資人交差而進行數據造假的情況在互聯網行業較為常見。

造假背後,好未來目前的處境並不樂觀。

從財報來看,相比於前兩年的高增長率,好未來2020財年前兩個季度淨利潤皆處於虧損狀態,合計虧損2170萬美元,直到第三季度才實現扭虧為盈。2020財年前三季度盈利同比下滑97.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好未來前三季度在營銷上花費6.09億美元,同比增長75.3%。

據36kr不完全統計,在2019年7月份,當年的暑期營銷戰中,包括學而思(好未來旗下業務)、猿輔導、掌門1對1(掌門優課)等十多家教育公司的廣告投放總額達到30-40億人民幣。

在今年受到疫情影響之後,線下課程無法順利開展,原先的線下課程紛紛轉移線上,並且多家企業推出免費課程來提高留存率,“不收費對企業的成本壓力很大,這樣的趨勢可能持續到暑假。”林立認為。

誰在逼好未來自曝財務造假?

由於獲客成本高,C端客戶的利潤正在被壓縮。而B端業務,則成了很多公司的進軍方向。但也正是TO B 業務,成為了造假的重災區。

“To B業務也就是大單,從粉飾財報的角度來說更加容易。”上述業內人士告訴連線Insight。

To B造假的操作手法比To C業務容易很多。以購買網課為例,如果一門課程售價兩萬元,要做到1億的銷售需要5000個客戶,但是如果是To B業務,只要做了合同,就可以把兩萬元的實際銷售額做到一億。

好未來在中概股飽受質疑時,自曝輕課業務數據造假,看上去是現階段能做出的最好選擇。不過,對於其他想在今年上市的教育企業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美國市場對於中國在線教育股的認可門檻可能會因此拉高,如果有企業想要趁今年的行情上市,可能對他們來說不太友好。”林立說。

(根據受訪者要求,林立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