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从大处着眼,不必要非要分个明白

做人不可太较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必凡事都争个明白。凡事都要争个明白,无论什么都看不惯,身边没一个人能容得下,无异于孤立自己,造成自己与他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局面。

凡事从大处着眼,不必要非要分个明白

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出现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聪明人都懂得求同存异,小矛盾先忍,不过分与人争执。这样不但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缓和紧张的气氛,而且一些难题、冲突,往往也会因此“柳暗花明又一村。”

凡事从大处着眼,不必要非要分个明白

事物由于其特征,在不同人的眼中所展示出来的是不同的形态。当我们因为某物或者某事发生争执甚至大动干戈时,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可争论的后果却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很多事情根本没必要非要分个明白。

凡事从大处着眼,不必要非要分个明白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买布的和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了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了。”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要评理只能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孔夫子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若评我错了,就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就输上我的冠。”

凡事从大处着眼,不必要非要分个明白

于是二人找到孔夫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颜回,你输了,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他就老老实实取下了他的冠,交给买布的人,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了,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清楚。孔子看出了他的不满,说:“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义,学生还以为老师年事高而欠清醒呢,学生万分惭愧。”孔子之所以说三八二十三是对,是因为他清楚,这个问题,没必要争得太明白,说明白了反会伤害到别人。其实生活中有些事情,就好比三八到底是多少,没有必要去争,自己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凡事从大处着眼,不必要非要分个明白

一面镜子很起来很平,在高倍放大镜下,也会显出凹凸不平;肉眼看来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可怕的细菌。同理,凡是都想争个明白,就不能容人,就不会有伙伴和朋友。要记住,生活中有时是不需要太明白的。

凡事从大处着眼,不必要非要分个明白

人非圣贤,孰熊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适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有理不饶人,无理辩三分,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 ,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已之徒。

凡事从大处着眼,不必要非要分个明白

不过,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