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使精神,外示安逸,拳經經典論,奉勸一般人不要輕易動用

內使精神,外示安逸,形意拳拳經經典論,奉勸一般人不要輕易動用

這是拳經中的一句話。有不同的版本,都是揭示形意拳的道理,不同的字眼,可能有側重的不同,傳襲已久,有些出入也很正常。但究其根源,還是一樣的道理。應一位朋友的要求說說我的看法。說實話,拳論有很多名家解惑,其實大家也可以找別人的觀點來看。我在這裡班門弄斧了。


內使精神,外示安逸,拳經經典論,奉勸一般人不要輕易動用


我們先把這句話摘出來,聯繫上下文給大家說一說

由其不意而出之,乘其不備而攻之,手腳齊出,手到勁發,抖擻、撲按,竄身、縱力。內固精神,外示安逸;踏進中門,如蛇吸食。行如猿猴;動如猛虎,氣與神往,捷若騰兔。縱橫往來不瞬目。能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後;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

這段話出自形意拳經交手篇。練習形意有成,交手各有各的道,層次高低因人而異。因此觀點若有出入,不存在對錯,我切入的角度可能有所不同。

說到交手不能不提兩個原則,一個是先發制人,一個是後發制人。一般來講形意拳是後發制人的。但並非形意拳,就是刻板的,只用後發制人這種模式。這兩種模式同時存在於形意拳中的。引文的前半段講的就是先發制人,後半段講的是後發制人。

先發制人,我就不講了,這個與一般人的理解沒有太多的不同。

我主要是說說後發制人。

形意拳的先後除了具備一般格鬥的先後內容,還有它獨特的東西。一般的先後指的是招式上的先後,形意拳除此之外還講究一氣的先後。也就是意之先後。

我們知道形意拳講究用意。一般人可能對用意有些陌生,其實用意也沒什麼神秘的。起意要先於別人,就是要判斷提前,預先有一個判斷。這個判斷能力並不是憑空生出的。具備這樣的判斷能力,你必須有長年累月交手的經驗,同時經驗上身,具備了某種定勢打擊的能力。

就是說別人一來,你不由自主的就用上了這個招了,就好像是等著別人來一樣。具備了這個等的能力,你才能用後發制人。如果你這個能力沒有,後發制人,對你來說就是一句空話。

從上述這種意義上來講,形意拳實際上還是先發,但這個先發是起意於先,目的是給自己找勝算。這裡的意跟用意不用力的用意還有所不同。用意不用力我在文章中也講過。

形意拳在沒有接觸之前就有了謀劃,這種謀劃不能臨時起意,必須有平時的練習出來的感覺在才行。 不是臨時靠腦子在那兒琢磨,而是與身俱來的感覺。

經常交手的人會聽懂我如上的說法。不懂得,你再往下看。

動手之前有一種感覺,對方必敗或者我似乎打不過人家,就是這種感覺。人們平時常說的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就是強行用這種感覺。強用這種感覺,也會增加自己取勝的幾率。

實際上這種藐視是在自身實力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就是一種下意識的感覺,並不是刻意的要藐視別人。而是發自內心的藐視。

好,知道了這個,咱們就能講講題目上這句話了。

內使精神,實際上就是我上文講的這段話。你具備了我如上的感覺,你就能以安逸示人。這是一種能力,並不是你故作安逸。如同高手和低手過招那種隨心所欲的懶散狀態,不起波瀾。

說到這裡,實際上就把這句話解完了,雖然我沒有從字面上推敲。

內使精神外示安逸,是一種強大能力的外示,是具備一定實力後的狀態。切不可故作姿態,那和找揍無異。不知道那位朋友聽懂了沒有?那麼你呢?有沒有有所領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