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歡娛和追求成功,都在摧毀年輕人

追求歡娛和追求成功

都在摧毀年輕人

作者丨阿蘭·巴迪歐


追求歡娛和追求成功,都在摧毀年輕人


阿蘭·巴迪歐,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歐洲研究院教授,前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哲學系主任,現任位於瑞士的歐洲研究院(EGS)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存在與事件》《哲學宣言》《世紀》《世界的邏輯》等。


追求歡娛和追求成功,都在摧毀年輕人


01.

“我的目的就是去敗壞年輕人”


哲學之父蘇格拉底,在被指控“敗壞年輕人”之後被判處死刑。有史以來哲學的第一個記錄是以控告的形式出現的:哲學敗壞年輕人。所以,如果我們接受這個觀點,我們就可以簡單地說:我的目的就是去敗壞年輕人。

但在指控蘇格拉底敗壞年輕人,判決他死刑的法官那裡,“敗壞”是什麼意思?這種“敗壞”不可能涉及金錢。它也不是你們今天在媒體上讀到的那些“醜聞”,那些腰纏萬貫的富人會在一個或另一個國家的體制內來拓展其勢力。相反,蘇格拉底對他的對手(所謂的智者)的一個批評,恰恰就是他們收錢。蘇格拉底免費“敗壞”年輕人,也就是說,他給年輕人上革命課程,而智者大大方方收錢開課,教的卻是機會主義。

蘇格拉底的“敗壞”也不是道德敗壞,不是你們在媒體上可以讀到的那種性醜聞。相反,蘇格拉底,或者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或者柏拉圖創作的蘇格拉底——的觀點,有一種愛的崇高的概括,這個概括並沒有將愛與性分開,但是,隨著主觀上的昇華,愛與性逐漸分開。可以肯定,這種昇華可能或者應當是從與美麗身體的接觸開始的。不過這種接觸不能簡化為單純的性快感,因為這是通向蘇格拉底所謂的美的觀念的物質基礎。因此,愛最終是新思想的誕生,它不僅僅產生於性,也產生於臣服於思想的性愛。這種愛-智慧,就是知識和精神自我建構的一部分。

追求歡娛和追求成功,都在摧毀年輕人


最後,哲學家“敗壞”年輕人既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快感的問題。那麼,它是藉助權力來敗壞的嗎?性、金錢、權力是一個三元組,腐敗的三元組。蘇格拉底敗壞年輕人,也就是說他使用了引誘性的言辭來牟取權力。哲學家假借年輕人,來牟取權力或權威。年輕人被用來服務於他的野心。恰恰相反,蘇格拉底十分明確地譴責了權力的腐敗本質。是權力而不是哲學家在敗壞年輕人。

哲學的主要問題就是真正的生活。什麼是真正的生活?這就是哲學家的唯一問題。在某種程度上,真正的生活就是哲學家試圖展現的東西。他之所以“敗壞”年輕人,是因為他試圖向年輕人說明,有一種錯誤的生活,一種被破壞的生活,這種生活就是為牟取權力、攫取金錢而進行的殘酷的鬥爭。在任何情況下,生活都被簡化為對直接衝動的單純的滿足。


02.

“追求歡娛和追求成功,都在摧毀年輕人”


蘇格拉底相信年輕人有兩個內在敵人。這兩個內在敵人讓他們遠離了真正的生活,讓他們認識不到他們自己創造真正的生活的潛力。

第一個敵人是所謂的當下生活的激情,追求娛樂、快感、一晌之歡、歌曲、瞬間的放縱,吸食大麻,玩些愚蠢的遊戲。所有這些都存在著,蘇格拉底並不打算否認這些東西。一旦這些東西確立起來,一旦這些東西被推向極端,一旦激情產生了日復一日的醉生夢死,一旦生活依賴於時間上的及時尋歡,在這種生活中,就看不到未來,或者說未來完全是晦暗不明的,那麼你們所得到的只是一種虛無主義,一種沒有統一意義的生活概念,亦即缺乏意義的生活,最終無法走向真正的生活。(@聽哲學 推送)這種“生活”,將時間分割為若干好的瞬間和若干壞的瞬間,最終,擁有足夠多的好的瞬間,而且只擁有這些瞬間,就成了生活所希冀的東西。

追求歡娛和追求成功,都在摧毀年輕人

△年輕人的夜生活——蹦迪


最終,這種生活概念打破了生活本身的觀念,這就是為什麼這種生活的意象也就是死亡的意象。這就是柏拉圖明確說明的非常深刻的觀念:當生活以這種方式從屬於及時行樂時,生活本身就支離破碎了,化為灰燼,它自己變得無法辨識自身,也沒有任何穩固的意義。

用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說,這種生活意象,就是死亡驅力暗地裡寓居於生命驅力之中的意象(柏拉圖在很多方面經常預期了這一點)。在無意識層面上,死亡掌控著生活,摧毀著生活,讓生活不再有潛在的意義。這就是年輕人的第一個內在敵人,因為他們不可避免地會有這種經歷。他們必須痛苦地經受著當下的致命的力量。

年輕人的第二個內在敵人似乎恰恰相反:追求成功的激情,讓自己變得富有,獲得權力,飛黃騰達的觀念。這種觀念並不是在當下直接耗散自己,恰恰相反,它是要在既定社會秩序中獲得一個好的地位。那麼生活變成為了飛黃騰達而進行的策略上的總體算計,甚至意味著你得比別人更好地順從於既定秩序,而在其中功成名就。這並不是快感的瞬間滿足的機制,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高度有效的計劃。在你們的良好教育開始前,你若要成為最優秀的一分子,就必須謹慎擇校。你最終要讀上像亨利四世中學、路易大帝中學那樣的學校,碰巧,我自己也是那裡畢業的。如果有可能的話,你可以沿著同一條路徑深造:精英學院、董事會股東、高端金融、大眾媒體、政府官僚、貿易商會、在股市上用數十億歐元資金起家。

基本上,當你們年輕的時候,通常沒有弄清楚,你們面對的是兩個人生的方向,這兩個方向有時是重疊的,有時是矛盾的。我可以將這兩個方向總結如下:要麼用激情燃燒你的生命,要麼用激情構築你的人生。


燃燒生命意味著對及時行樂的虛無主義式的崇拜,順便說一下,這或許也是純粹造反、起義、不順從、反叛、嚮往新生活、對夠炫夠酷的生活的崇拜,但這種生活需要短暫的集體生活形式,如佔領公共廣場一段時間。但正如我們看到的,也正如我們所知的,這種生活不會長久,沒有建構,沒有以任何形式對時間進行有組織的掌控。你們在“沒有未來”的口號下游行。


但如果相反,你們讓自己投身於實現未來,獲取成功,賺取金錢,贏得社會地位,佔據一個高薪職位,有一個安詳靜謐的家庭生活,經常可以到南方的島嶼上度假,這一切導致了人們對現存權力結構的保守主義式的崇拜,因為你會在其秩序下,以最有可能的方式來安排你的生活。

這兩個選擇,通常會在年輕的時候,即準備開始一個人的生活的時候,擺在人們的面前:燃燒生命還是構築人生。或者兩者全要,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這意味著點燃一團火,這團火燃燒並熠熠生輝,發出熱量,溫暖和照亮生活的瞬間。然而,這團火破壞大於建設。

這是因為長期以來,不僅僅是現在有兩種相互衝突的激情,它們就是關於年輕人的彼此衝突的看法。這些看法有著極大的差異,從認為青年時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階段,到認為青年時期是人生中一段不堪回首的時光。

這些看法都存在於文學作品中。的確,無論在什麼歷史時代裡,青年時代都有著某種獨一無二的東西,我認為這就是兩種最基本的激情之間的衝突碰撞:渴望生命被自己的能量燃燒殆盡,以及渴望為了在城市裡有著更為舒適優雅的生活,一步一個腳印地創造人生。


03.

“青春崇拜,就像商業廣告一樣,

貫穿著整個社會”


我們現在轉向另一個問題,說句實話,我要求年輕人要像我一樣問問自己:今天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天平來衡量青春?因為我們知道已經說過的兩個截然相反的看法,我們在今天會怎樣來說?我們會把什麼東西作為青年時代對兩個相矛盾的項進行衡量的結果?這個天平會偏向哪一邊?

有幾個積極特徵可以用來概括當代的青年,以及他們與前幾代青年有何不同。的確,我們有很多理由可以認為,今天的青年比過去的青年有著更多的行動自由,既可以燃燒生命,也可以構築人生。簡單來說,至少在我們的世界裡,在眾所周知的西方世界裡,年輕人的共同特徵看似就是更自由。

首先,青年再無須嚴格的成人儀式。成人儀式,通常很嚴格,標誌著從青年到成人的過渡。這種成人儀式存在了許多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數萬年的人類這種無毛兩足哺乳動物的存在歷史而言,成人儀式始終存在著——尤其是從青年到成年過渡的既定階段。或許還需要在身體上做上標記,經受嚴格的體力和道德上的考驗,或者參加之前被禁止,之後才被允許的一些活動。所有這些事情都表明“青年”意味著“那些尚未接受過成人禮的人”。這是對青年限定性的、否定性的界定。“青年”首先意味著“不夠成熟”。

我認為這種象徵習俗,一直持續到不久之前。我們的時代,儘管已經很發達了,但在整個人類動物存在的歷史長河的範圍中,不過是滄海一粟。所以,我可以說,我的青年時代就在不久之前。不過,這也很明顯,在我年輕的時候,還有帶著軍事外表的男性成人禮。還有女性的成人禮,就是婚禮。兩種成人禮最後的殘跡不過是祖輩們的回憶罷了。因此可以說,年輕人擺脫了成人禮。

其次,過去時代的價值很小,無限地小。在傳統社會中,老人通常是管事的,他們地位很高,自然他們要去傷害年輕人。人生的智慧建立在有著漫長的人生閱歷、深諳世故的年紀。如今,這種價值評價消失了,而更傾向於其對立面:年輕人更有價值。這就是所謂的“青年崇拜”。青年崇拜就是對睿智老者的古老崇拜的顛倒。當然,權力仍然掌握在成人甚至老人手中。但青年崇拜,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就像商業廣告的主題一樣,貫穿著整個社會,它將青年作為樣板。我們的印象是,老人總想不惜一切代價永葆青春,而不是年輕人想要變為成人。


青年崇拜,就是儘可能傾向於年輕人的趨勢,開始於他們身體上的青春活力,而不是作為最高主宰的年齡的智慧。這就是為什麼“保持體形”是上年紀的人的絕對律令。他們慢跑的目的和年輕人打網球、健身、做美容手術等等的目的一樣,就是年輕和永葆青春。穿著汗衫的老人在公園裡跑步,雖然他們的血壓保持著正常。所以,對他們來說,年紀是一個大問題,即便他們在公園裡跑步,他們也註定會變老並死去。換句話說,所有人都會如此。但這是另一個問題。


追求歡娛和追求成功,都在摧毀年輕人

△所謂“凍齡”也可以算是青年崇拜的一種表現


根據我說過的一切,可以得出,青年不再是以成人禮為掩飾的年輕人與成年人之間社會區分的主體,從青年到成年的過渡更加輕鬆。也可以認為,從儀式或習俗上看,簡言之,從文化上看,青年之間沒有那麼多相同的東西。最後,可以說,對老年人的精神崇拜已經被顛倒為對永葆青春的唯物主義式的崇拜。

最後,可以說今天的青年處境不算太壞,實際上,他們有很好的機遇,而之前很糟糕,處處受限。可以說,當代青年的特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擁有著新的自由,因為年輕,現代的年輕人很幸運,然而老人則不那麼走運了。風向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