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我宅家,我驕傲,我為國家省口罩;我返工,我防範,病毒不敢來冒犯……繼浙江研製出第一批能產生抗體的疫苗 ,上海也研製出中國首款可重複使用的口罩,這些利好的消息都將為徐徐提速的返工潮創建安全的防控新環境。

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紛紛輸出自己的觀點,為人們的安全返工出謀劃策。其中,一份來自哈爾濱啤酒的爆笑“返工指南”讓人眼前一亮,沒有專業的術語,也沒有催人淚下的文案,卻為每個返工人注入“苦中作樂”的精神力量。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哈爾濱啤酒“返工指南”@你啦!

同樣是“返工指南”,但不同身份的人群有著不同的需求。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哈爾濱啤酒“返工指南”沒有試圖用一種套路將所有人群一網打盡,而是通過九句面向不同人群的文案,幫助目標用戶與他人進行一對一的有效溝通。

@客戶:

想要項目不延期,少約面談多語音。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兄弟:

線下約飯糰滅,線上開黑五殺。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爸媽:

要想不被兒女煩,出門口罩要戴嚴。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閨蜜/基友:

迪廳蹦一蹦良心在發痛,舞池搖一搖集體上頭條。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全體員工:

帶病回司,扣光工資。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老闆:

不戴口罩 brainstorming,恐成職場 final meeting。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鄉親們:

宅在家裡我驕傲,我為祖國省口罩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同事

自己帶飯吃得香

分開就餐心不慌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儘管哈爾濱啤酒的九句文案,面向的是客戶、兄弟、爸媽、員工、老闆等不同年齡層人群,但依託於互聯網,品牌海報的主要傳播者,還是那批年輕的互聯網原住民,他們討厭說教,相對權威和專家,他們更相信自己。

於是,無論是希望重大項目儘早開工和實操的客戶爸爸;還是因無法與朋友出門耍而寂寞難耐的兄弟;又或是在疫情期間被子女瘋狂擔心嘮叨的中老年人……都體現了哈爾濱啤酒站在年輕人視角對不同人群痛點的精準洞察。

也就是說,雨我有瓜,在社會中擁有多重身份的年輕人,才會樂於將這些與他們息息相關的海報文案@給不同的人,傳播到不同的人群中去。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強影響力營銷必備的三大要素

營銷始於洞察而不止於洞察。個性時代,品牌不但要了解目標用戶,更要不落窠臼,成為一個影響者,在潛移默化中對目標用戶的行為施以正向引導。

對此,在“返工指南”的影響力上,哈爾濱啤酒是怎麼做的呢?

其一,讓內容變得可視化。信息爆炸的當下,要想讓自己的內容脫穎而出,產生具體的,視覺化的內容是關鍵。所以,在文案之外,哈爾濱啤酒的”返工指南“在海報的配圖上,選用了革命時代大字報形式,復古的畫風配合以大膽跳躍的用色,在一片沉悶的疫情相關海報中,很難不讓人眼前一亮。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其二,時刻不忘幽默感。全民娛樂的思想根植已久,即使是在遭遇不可抗力的當下,人們也不忘充分發揮自身的娛樂精神,表達對疫情的關注與關心,展示自己的宅生活。

回到哈爾濱啤酒身上,我們就能看到一種如出一轍的娛樂基因,朗朗上口、熟悉又押韻的段子式文案,與#返工保護自己,未來一起HAPPY#的品牌slogan不謀而合,所傳遞出的是一種樂觀愉悅的情緒。

其三,創造有價值的噱頭。依靠新鮮感製造噱頭很容易,但無論是全民抗疫的大背景要求,還是品牌的責任感使然,為目標用戶創造真正有價值的內容比噱頭更重要。

而哈爾濱啤酒此番顯然是兩者兼得。一方面,藉助時事熱點,創造了一份”返工指南“,打下了良好的受眾基礎;另一方面,將原本枯燥嚴肅的安全返工行為,以一種輕鬆入腦的形式傳遞給目標用戶,最大程度地警示更多人。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公益營銷的另類打開方式

疫情已滿月,回望過去,公益成為了各行各業的主流露臉模式。但顯而易見,其中的極大一部分,不是捐款捐物,就是感人催淚——比如感恩致敬一線醫務工作者外賣員,比如品牌名人接力弘揚特殊時期愛與信念……

不可否認,讓每一個逆行者都能被記住、讓每一分愛心都能落到實處,這些暖心的公益舉措,都是一家良心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的高度體現,值得讚揚。

然而,隨著Z世代的崛起,公益營銷也需要打破刻板印象,擁有多元化的內涵。就像哈啤啤酒對返工人群精神的賦能,通過一份色彩明媚、調皮有趣的”返工指南“,展示對每一個社會人的身心健康關懷,緩解他們長期宅家隔離的壓抑心情的同時,為返工潮的公共安全問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返工潮來襲,為哈爾濱啤酒這波公益操作點贊

如今,每個人都能用低門檻、多元化的方式參與到不同的公益營銷中去,品牌也應該靈活多變,使”公益“二字的價值不止侷限於物質或單一的情緒,而是真正具備向全社會開放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