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畏難”那些事兒!(第8期)

關於“畏難”那些事兒!(第8期)

“這兒練起來太難了!”

一首曲子大部分都彈下來了,但有一小段一直沒有練……

新作業一直沒開始練,等到回課前才臨時抱佛腳,結果可想而知……

好多家長看到這樣的情況,都得出結論:孩子開始“畏難”了!

是真的嗎?

Really?

關於“畏難”那些事兒!(第8期)

聽我今天再來八一八“畏難”吧。

名稱:畏難

類型:萬能型(不分領域、年齡、性別)

規格:沒準(有輕微一直到重度多種規格)

症狀:我不想,我不想,不想做事……

關於“畏難”那些事兒!(第8期)

or

意識的深處飄來一句話:

你不行,

這個你做不到!

不良反應:拖延、偷懶

過量反應:什麼都不敢做,極其缺乏自信;什麼都不想做,我就想待著……

毒理:

(1)任務確實難,大大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長此以往,孩子會出現厭倦、懈怠、抵制、不自信等症狀。

(2)任務難度適中,但孩子不夠自信,總感覺自己完成不了。

(3)任務難度適中,但孩子自我要求過高,總不滿意自己的完成度(此成因較少見)。

(4)不論任務難度大小,只是不作為的藉口。

關於“畏難”那些事兒!(第8期)

應對方法:

(1)作為老師,需要努力,熟悉學生的當前水平、瞭解學生擁有的能力、佈置匹配程度的任務以及尋找合適學生自身的方法是研究的永恆課題。另外,多在激發興趣方面花費心思,可以嘗試著給學習披上游戲的“外衣”。

(2)作為家長,需要努力,要知道困難是絕對的,容易是相對的。為孩子提供解決困難過程中所需的支持(條件)或者幫助孩子分析如何獲得這樣的支持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同時,還要為孩子做好心理建設,讓他明白一分付出才能有一分收穫,拓寬孩子的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力爭把他培養得堅強、勇敢、不懼挑戰。另外,言傳不如身教,要堅信榜樣的力量,正好把自己也變得更積極些,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提醒家長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思考哪些是孩子需要獨立面對和承擔的,少包辦,不要讓他總處於不迎接挑戰的“舒適區”,把獨立性、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給孩子,以提高孩子適應逆境的能力,這也是降低畏難的有效方法。我們發現畏難的孩子往往比較悲觀,所以培養樂觀的性格也是對抗畏難重要的一環。

(3)作為學生,需要努力,儘快行動起來!等待是解決不了任何困難的,只會讓自己滋生懶惰,唯有行動!

關於“畏難”那些事兒!(第8期)

可以把困難的事情放到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去解決,還可以把困難肢解分解,小困難易解決,把所有分解的小困難一一解決,也就解決了大困難,看看,還覺得難嗎?

困難解決了!還帶來了成就感,成就感又可以促進興趣的產生和保持(詳見往期推送:我來告訴你,興趣是怎麼沒的?),同時,還帶來了自信。興趣和自信又為迎接新挑戰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勇氣。

所以,假如你容忍了畏難,就打擊了自信。

關於“畏難”那些事兒!(第8期)

注意事項:千萬不要任由“畏難”現象發展,否則,最後畏難就成了真難!

生產日期:隨時可能。

有效期:可長可短,依據應對方法的有效程度而變。

學樂器難嗎?

難!

那你能告訴我學什麼不難嗎?

關於“畏難”那些事兒!(第8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