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對胡惟庸痛下殺手,此案誅連3萬餘人,朝野震動

明王朝建立伊始,經過十幾年的精心治理終於走上正軌,但太祖朱元璋並沒有安下心來。他的多疑令他無法盡信江山能夠穩守,唯恐有謀臣造反,只有皇權完全穩固,控制整個國家生殺之事,才能保證明王朝的千秋萬代。因此而成為犧牲品的明朝將相不在少數,其中宰相胡惟庸算是最大的犧牲品。


朱元璋為何大張旗鼓地製造胡惟庸案?至今以來都是一個謎,沒有人能夠觸摸到它的真相,很多事情都是後人的分析與猜測。

朱元璋對胡惟庸痛下殺手,此案誅連3萬餘人,朝野震動


關於胡惟庸獲罪的原因,歷史上有兩種說法:
說是胡惟庸位高權重,心生他意,同倭寇與舊元勾結,意在弒君,結果事情敗露。
另一種說法是胡惟庸引朱元璋來家裡觀看醴泉,這被認為是天賜的祥瑞之事,所以朱元璋欣然前往,結果在路上被一個宦官攔住,訴說胡惟庸謀反的陰謀。但這兩種說法都疑點重重,真實情況已無從考證。但是胡惟庸謀反一事,卻使許多人受到株連。開始是他的家人,被誅了三族,連同同謀及告發者一併斬首。隨後朱元璋藉此大案,一舉撤銷中書省,不再設丞相。隨後又追査了依附胡惟庸的官員和六部官屬。結果此案遷延十餘年,大小官員被處死者多達3萬餘人,朝野震動。
錢穆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書中分析道:自古以來,中國的皇權和相權是劃開的,即使兩種權力的比重不同、相權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並不是皇帝一人專制。而政府真正由一個皇帝來獨裁,則是在明清兩代,始作俑者,就是這位明太祖朱元璋。他廢止宰相一職,並嚴格規定子孫們永遠不準再立宰相。殊不知世上的事情是沒有永遠的,從明朝中後期的事情來看,皇帝們總是濫用手裡的權力,為所欲為,最終沒能守住祖宗的這份基業,在祖宗這裡也許能夠找到根由。


胡惟庸一案的血流成河,並沒有讓朱元璋放心,因為宰相雖然沒有了,還有很多勞苦功高的大臣。難以保證他們不會起異心,於是他又舉起了屠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藍玉案起。藍玉以謀逆罪被殺,連坐被誅殺者達1.5萬人。

朱元璋對胡惟庸痛下殺手,此案誅連3萬餘人,朝野震動


縱觀中國歷史,開國皇帝與功臣之間總會有不和諧的音符。其中唐太宗李世民處理得最為妥當,這是因為他氣量恢宏;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自有其合理之處,而漢高祖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大殺開國功臣。其實兩者也有區別,朱元章身邊的人都是他的同鄉,和他出生入死,與他的交情非同一般。建國之後如果讓他們格守君臣之禮,或永不起異心,這是任何人都不能保證的。因此,為了給以後的子孫掃清道路,他選擇了斬草除根。
據史書記載,太子朱標對朱元璋大開殺戒曾數次動諫。一次,朱元璋命人找來根長滿尖刺的荊棘放到朱標面前,讓他去拿,朱標畏懼不敢伸手。於是朱元章說:“汝弗能執與,使我潤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險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意思是說,我殺人就像去掉荊棘上的尖刺一樣,這樣你將來才可以安坐天下。這話說得倒也在理,朱標無可反駁。
但是朱元璋的屠戮如此聳人聽聞,也與他本人的性格有關,清代史學家起翼說過這樣的話:“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之人而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

朱元璋對胡惟庸痛下殺手,此案誅連3萬餘人,朝野震動


無論如何,經過胡藍案,宰相一職取消了,開國功臣也被居翌殆盡。從此皇帝身兼君主與宰相,行使著皇權和相權,集更、戶、禮、兵、刑、工六部職責為一體,控制了切生殺大權。
不過,明王朝自朱元死後,其子孫"聖賢、豪傑”者少,“盜賊“性者多,從而造就了大明一朝十幾位個性鮮明的皇帝,在是非、人倫顛倒中,左右了明王朝200多年命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