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護衛與熱血青年:從騎士文學與俠義小說看中西方的“義”文化

無論是西方騎士還是中國俠士,他們的字典裡一定有一個“義”字,如果無情無義,當然就配不上騎士和俠士這樣的稱呼了,但是

中西方除了愛情觀念的不同,在義的方面也是有著很大差異的,具體來說就是西方人重情重義,中國人絕情重義。

忠誠護衛與熱血青年:從騎士文學與俠義小說看中西方的“義”文化

一、西方騎士的義

1、產生原因及內涵

西方騎士重情,義則是伴隨著情而生的,西方騎士除了把情看做第一,他們也忠於國王、扶持弱小、除暴安良,義也是騎士精神的一種體現。騎士文學中的義是雙重的,除了忠於國王、行俠仗義之外,還有保護婦女兒童的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也是一個紳士天生就有的道義。

騎士們的義一方面忠於國王,另一方面則是通過終於國王的義和個人的榮譽連接起來形成的一種義。騎士之義與他們的榮譽不可分割。除此之外,騎士們也遵守忠於君王和宗教的義,他們堅定的維護二者的統治,並且處於道義不會對封建制度產生任何的威脅。

忠誠護衛與熱血青年:從騎士文學與俠義小說看中西方的“義”文化

2、西方騎士對義的理解

被譽為“歐洲騎士文學的一朵奇葩”《亞瑟王之死》一書中,詳細講述了不列顛國王亞瑟和圓桌騎士的故事,這本書充滿了冒險、奇蹟和各種打鬥場面,刻畫了柔情入骨的騎士和驚為天人的貴婦的形象,二人驚世駭俗的愛情讓人為之傾倒,比愛情更讓人震撼的是騎士們的忠誠勇敢、俠肝義膽和浩然正氣的精神,他們的這種精神,構成了騎士文學中的“義。

忠誠護衛與熱血青年:從騎士文學與俠義小說看中西方的“義”文化

很多小說中都有關於騎士的“義”的故事,在號稱“法國英雄史”的《羅蘭之歌》中:主人公羅蘭中了小人的奸計,在作戰時被埋伏的敵人打敗,他浴血奮戰最終因為寡不敵眾而死,他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也拒絕了好友的建議讓更多人來支援他,因為不想讓其他勇士無辜喪命,寧肯光榮的死去,也不願苟且的活著,保留了一個騎士最後的道義和尊嚴。

除了小說中俠肝義膽的騎士,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真實的騎士,比如英王愛德華三世就非常欣賞騎士的重情重義,他甚至自己作為騎士身先士卒,替士兵們探路,享受到了騎士的榮耀和他們所肩負的道義。

二、中國俠義小說中的義

1、產生原因及內涵

中國的俠義小說是中國人民對俠義精神的體現,因為人們崇拜行俠仗義之人,所以俠義小說以及眾多俠士才會產生。

他們追求社會公平、打擊黑暗勢力、幫扶弱勢群體,從先秦時期誕生,一直延續到清朝,誕生了無數的優秀作品,也刻畫了無數的俠士形象,高度歌頌了他們的俠義精神。俠義觀念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幾種。

首先是不畏懼生死,為民請命的人,他們為了百姓的利益,敢於犧牲自己。明朝天啟年間,魏忠賢極其所培養的閹黨把持朝政,一些別有用心的官員為了討好魏忠賢就加緊盤剝百姓,殘酷壓迫反抗的人,這樣更加計劃了政府和百姓的矛盾,而在朝堂之上,魏忠賢等人相繼害死了正直的官員左光斗、楊漣等人,將這些人處死以後沒有人再提出反對意見,於是魏忠賢給自己建了一個生祠,對外號稱“九千歲”,修建祠堂的錢當然是百姓承擔,於是剝削日益嚴重

忠誠護衛與熱血青年:從騎士文學與俠義小說看中西方的“義”文化

朝廷有個官員名叫周順昌,他看不慣這些人的所作所為於是辭官回江蘇老家休養,但是在家的時候他經常破口大罵魏忠賢,魏忠賢知道後就命人去蘇州捉拿他。此舉引發了百姓的不滿,帶頭的五個俠士把南京巡撫揍了一頓,因為他是魏忠賢的走狗,後來朝廷派軍隊鎮壓,把這五人處死,但是經過這幾位義士的為民請命,朝廷減輕了賦稅,也不再隨便抓人了。

其次是重義氣,所謂江湖義氣,不是單純的打打殺殺,而是能夠為兄弟朋友兩肋插刀,能夠對於不平等的事情“路見不平一聲吼”,把世間所有不平等的事都當做自己的事來對待,不知難而退、不畏懼權貴,就是一個合格俠士的標誌。

其三就是講信用,“言必信,行必果”這也是一個俠士的基本素養,也是他們的人生信條。西漢時有一個叫做季布的俠士,他為人一諾千金,答應別人的事再難也會做到,因此他“重然諾”

的名聲天下皆知,人們說:“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俠士風範。

2、俠士對於義的理解

其一體現在對有知遇之恩之人的報答上,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普通人尚且如此,俠士更不必說了。春秋時期的晉國是一個大國,曾經一度成為中原霸主,但是到了後期已經開始衰落,國家政權由韓、趙、魏以及當時最為強大的智氏的晉國公卿們把持著,後來經過一番混戰,趙氏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並且把智氏的頭顱砍下來做夜壺。

本來天下是大爭之世,智氏的死也是因為他的生不逢時,但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智氏有一個門客名叫豫讓,他以給別人做門客為生,曾經去過很多卿大夫家中做門客都沒有人瞧得起他,唯有智氏以禮相待,然而好景不長,智氏兵敗身亡豫讓也不得不開始逃亡,但是他下定了決心要為智氏報仇,他吞下炭火使喉嚨變啞,又把自己弄成殘疾假裝是受刑之人,身上藏著匕首,然而三次刺殺趙襄子都沒有成功。趙襄子十分不解的問他:

“你從前也在別人家做門客,智氏把他們都滅掉了,但是你不殺他反而要替他報仇,是何道理?”豫讓從容回答:“從前的公卿都不把我當人看,智氏以國士遇我,我故以國士報之。”趙襄子屢次勸說他都初心不改,最終被處死,死前留下了著名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句。

其二俠士的道義表現在保家衛國和視金錢如無物的方面。《燕丹子》塑造了燕國太子丹和幾位俠士的形象。太子丹與荊軻刺秦的故事家喻戶曉,人們常常讚美荊軻是重情重義的勇士,卻評價太子丹是考慮不周讓荊軻白白送死的千古罪人,其實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太子丹又何嘗不是一位保家衛國的義士?

燕太子丹少年時和當時還是秦國王子的嬴政一起在趙國做人質,後來嬴政被接回了秦國,繼承了最強盛的帝國當了秦王,但太子丹因為燕國弱小又被送到秦國做人質,秦王雖然和他是少年知己,此時卻百般凌辱他,太子丹知道秦王想要滅國的野心,回到燕國後就加緊籌備刺殺計劃,為了挽留國家於危亡,

他輕利重義,對於荊軻等人提出的要求,他都竭盡所能的去辦,黃金可以當做瓦礫一般相贈、名馬也可以取出肝臟送給這些人,金錢美女都可以相贈,只為了能夠保住燕國,所以他是一名俠士,為了救國家而不顧一切的俠士。除了太子丹,樊於期、荊軻、田光、秦舞陽等人都是俠士,他們之中很多人都重義輕利,最終捨生取義,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忠誠護衛與熱血青年:從騎士文學與俠義小說看中西方的“義”文化

其三就是除暴安良、反對黑暗統治,比如《水滸傳》就是這二者的代表,在《水滸傳》中,魯智深因為賣肉的鄭屠戶欺行霸市並魚肉百姓而大發雷霆,一拳打死了鄭屠戶,為民除害;而書中的英雄除了少數是自願上梁山之外,其他人都是被統治者逼得沒有活路,才投奔梁山,他們結拜的地方就叫做“忠義堂”,所以梁山上的人雖然在外人看來是匪,但是他們行事都講求道義,只反抗暴政,從不欺壓百姓。

四、二者的異同及其影響

既然是正面形象,二者的俠士就必然有相同之處。中國的俠士喜歡打抱不平,西方騎士更是被要求要保護好婦女兒童和老弱病殘,若是有人敢欺負她們,一定嚴懲不貸;中國的俠士言而有信,一諾千金,西方的騎士也是從來不說謊,以誠待人;中國俠士看重榮譽,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西方騎士更是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如果戰爭不能給他們和他們所愛的人帶來榮譽,那麼他們也絕對不會苟且的活著。

二者的差異性也有很多,比如中國的俠士就是滿腔熱血,他們行俠仗義是因為看到了不平等的現象而想要去改變現狀,他們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多出頭,這也是中華民族“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十分富有正義感。

忠誠護衛與熱血青年:從騎士文學與俠義小說看中西方的“義”文化

而西方騎士的義則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建功立業並收穫愛情,具有很強的目的性,

他們是為了自己的榮譽而戰,而很少去為別人著想。騎士的義是有一個固定的階層的,在這個階層中,他們要對比自己更高階層的人服務,他們要忠於國王和封建領主,以基督教為道德標準,終其一生受到各種禮儀和制度的約束,他們的義雖然給予了那些弱小的人,但大部分還是奉獻給了自己的國王和封建制度。

中國的俠士就不同了,他們大多數都是反對封建統治的,並且是整個封建社會的“破壞分子,”他們的義取決於社會的公平與否,他們的義不忠君,只為民。

結語

西方騎士文學重情重義,與騎士精神不謀而合,他們的義與各種規矩禮儀相連,是統治階級的利刃;中國的俠義小說和現實中的人物都反對暴政,不僅扶持弱者,有時甚至在關鍵時刻為民請命、犧牲自我。二種風格迥異的“義,”即分道揚鑣,又殊途同歸,是兩個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和風土人情的體現。

忠誠護衛與熱血青年:從騎士文學與俠義小說看中西方的“義”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