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常見3種情緒處理方式,思考人際關係處理四階段


區分常見3種情緒處理方式,思考人際關係處理四階段


常見情緒處理三種方式

記住三句話,“心理健康的人表達訴求,心理不健康的人壓抑情緒,心理不正常的人訴諸行動。”通俗說法是健康者用話語說出感受和需要,不健康者用自己難受行為表達感受,不正常人用讓別人難受方式處理情緒。

舉例自己工作天天加班很累,還被領導批評,週末希望獨自休息會。心理健康者會直接告訴老婆孩子自己很累,需要減減壓力,不願意出去玩了。心理不健康的,很疲乏很累卻說不出來,跟著家人外出,帶著情緒吹毛求疵,這不滿意那不滿意,這樣的人長久以來身體容易出毛病,又查不出所以然,這是心理問題軀體化表達;還有人一會到家,怒氣衝衝,借題發揮,指責家人,甚至連打帶罵,這就類似耍酒瘋,讓別人難受方式宣洩自己壓力。

再如,講課很累,回家一看沒做飯,生氣。心理健康者知道自己情緒叫做生氣,還知道來自餓了的生理需要,因此會提出訴求,給老婆說講課很累很餓能否給自己做飯吃。心理不健康者感受生氣,但不知道生氣真正需要是什麼,比較文明,壓抑情緒,自己進廚房做飯,叮叮噹噹,唯恐動靜不大。心理不正常者,不合心意時候根本不去體會感受和需要,直接張口就罵抬手就打。

區分常見3種情緒處理方式,思考人際關係處理四階段


心理學習四個階段

所有學習都是這四個階段,無知——自知——覺察——習慣。

一是無知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傻子狀態。我們對一個傻子說他傻,他一定不會承認的,反過來還會說我們傻,這就是無自知之明。比如當下疫情嚴重期間有些人無所謂,傻大膽,打罵人衝關卡無視防護措施要求。

有一種寒號鳥,春暖花開時悠閒享受美好,嘲笑那些忙碌勤勞的鳥兒,到了寒風呼嘯瑟瑟發抖,還懶得準備過冬食物,不壘鳥窩,得過且過,快樂一時是一時,一旦寒冷飢餓只有自哀自怨,“哆囉囉,哆囉囉,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

二是自知階段,知道自己不知道,學生狀態。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人貴自知之明,這也是寶貴的好奇心,難得的真誠品質。

可以說心理學的任務,心理成長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保持多一點的清醒,知道自我侷限性,心態謙卑,從而保持前進的動力。笨鳥先飛為什麼被人肯定,就是因為這種笨鳥具有自知之明,那些自稱菜鳥的人也是這樣,敢承認自己很菜,才有成長的無限可能。

三是覺察階段,知道自己知道,老師狀態。許又新教授說到“現實治療”時,認為“這種強調面對現實和對自己負責,跟存在主義的心理治療很有幾分相似”,可以用自由的定義來理解,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

安徒生的《夜鶯》童話故事,是唯一以中國為題材寫的,說的是一隻歌聲美妙的夜鶯,成為國王的寵兒,後來國王喜歡上了一隻人造夜鶯小鳥,外表華麗,旋上發條就有歌唱,於是夜鶯毫無留戀的飛走了。後來皇帝重病,人造夜鶯無法歌唱,這隻夜鶯鳥飛回來,用歌聲挽救了國王生命。這隻夜鶯知道自己要什麼,也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保持自我覺察能力,足以啟發我們。

四是習慣階段,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咖狀態。李克富老師做完諮詢或者講課之後,總結才知道自己使用什麼技術,這就是習慣成自然緣故。很多人很容易處理好人際關係,給人舒心感覺,人家就是從小善解人意的品格使然。

當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時候,這就達到了習慣階段。所謂習慣,就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學會了東西,那些優雅從容的人,穩重冷靜的人,就是自律後形成的習慣成自然。

這時候菜鳥成長為老鳥,笨鳥也成長為聰明鳥。好比我們問那些教育好孩子的家庭,人家做父母會說啥也不懂,其實人家就是嚴於律己,言傳身教。哪怕做父母的沒有文化,如同農民父母也一樣可以教出好孩子來。

區分常見3種情緒處理方式,思考人際關係處理四階段


人際關係發展四個階段

情緒管理離不開人際關係自我定位,可以說情緒問題都來自把他人當自己,為此要努力做到把他人當他人,把自己當自己,最後才可以做到把自己當他人。這個過程就是自戀——邊界——自尊——共情。

把別人當成自己,就是自我中心主義。駕校老師(類似很多領導)批評學員太笨學不會,卻沒想到自己學了多少年,教了多少次;家長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動輒說了多少次還不會,沒想到自己是孩子時候不如孩子;位置不同的人總是彼此對立觀點,其實樓層不同視野不同,肚量能量不同。這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看到孩子玩遊戲就不爽,作業拖拖拉拉就生氣,甚至團揉過試卷,數落過“你看看人家誰誰誰是如何學習的”,踢門事件,誤解批評看“黃書”事件等。這種對待孩子方式,都是“把別人當自己”,一方面把自己情緒發洩出去,把自己不接受想法強壓給孩子,其實就是“投射”,另一個方面則是把理想化自己投射給孩子,看起來是為孩子好,其實不過是為了那個自己沒有做到的“理想自我”。

把別人當成別人,這就是界限分明,不包辦替代,也不指手劃腳,尊重他人犯錯和嘗試權利。

把別人當人看待,就是接受別人犯錯,是人就不完美,註定會出錯。中學時候孩子喜歡英語,參加新概念英語學習,遇到好的老師,欣賞他,鼓勵他,由此參加英語演講比賽,精心準備但成績不理想,有些灰心失望。接著有個同學所在英語學習機構搞比賽,我們鼓勵參加但也不強求。原本不願意參加,隔幾天輕鬆提及這事情,建議即便參加也不過高目標,權當與同學一起玩就好,他自己同意了,沒想到發揮越來越好,最後拿到了第一名,獎盃獎品證書一應俱全。

把別人當作別人,本質是多祝福少擔心,這體現出信任的力量。當然,把別人當成別人,還包含人文情懷在裡面,寬容理解別人,就是把這個人的行為放在特定環境理解,比如嚴重壓力下的發揮失常,人會變傻變笨甚至變瘋。

把自己當成自己,就是自知之明,做到自尊自重,做好自己事情,提升自己能力。

我則是在體驗親子關係中,逐漸意識並努力做到這點的。原本在孩子初一時候,我們父子關係很好,表現為放學後玩一會鬥牛士遊戲,互相從兩個房間出來,肩披風衣,逐漸靠近,胳膊頂住,有時候也會繼續矇眼睛摸人遊戲。後來關心學習成績,著急上火,投射出自己焦慮,親子關係緊張且糟糕起來。這時候家裡一把手發話了,孩子事情暫時不要我插手,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就好,最糟糕階段事實上孩子不和我打招呼,對抗厲害,我也已經甘拜下風。

於是開始心理學學習,就此開始檢討自己,而且用行動來表達來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說不通寫的通,山不動我來動”。買了很多五彩便籤,每天至少寫一張,都是基於每天的事情、感受、祝福、理解、好句子等,貼在孩子可見的飯桌、床頭、書桌、牆壁等,初二開始堅持到高一,在關係和諧後依然堅持了很長時間。

做我自己的事情,不再焦慮孩子事情,孩子學習、待人接物等一樣好的多,中考成績也優秀。

這個體會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階段,家長一定放手,好處多多,一是自己忪閒,二是孩子高興,三是關係良好,四是自我成長。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有句話說的非常好,“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

把自己當成別人,可以從別人角度看別人,我們之所以不能理解一個人,唯一理由就是我們不是他。

前年春節前跟團旅遊去了趟長江三峽,在神女峰景區,我們坐上畫舫小船,導遊是個消瘦的當地中年男子,開口就笑眯眯的問大家好,然後讓大家猜猜他的姓氏是啥,給了提示,他與西遊記那位大鬧天空的是一個姓。

於是小孩子們熱鬧了,紛紛說姓孫,導遊搖頭。姓唐、姓豬、姓沙,導遊搖頭,提醒不是玉帝還封了啥名號吧。這時候,聰明孩子大聲喊道,姓齊,導遊搖頭,再猜。

終於有人喊出了,姓侯。買完了關子,導遊終於說這位客人聰明,恭喜猜對了,他姓侯,孫猴子的“侯”。做導遊的都是聰明人,絕對的共情高手,這位猴導知道遊客出來就是開心娛樂的,因此主動用遊戲讓大家互動起來,氣氛活躍了,心情先緊張再放鬆,就感受更強烈快樂。人家這個導遊已經輕輕鬆鬆做到了“把自己當成別人”。

處理人際關係,搞好情緒管理,就是“始於邊界,經過自尊,終於共情”。

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心理狀態的人,我們自己也會處於不同心理狀態,識別好自己所處心態最重要。


區分常見3種情緒處理方式,思考人際關係處理四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