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有話說”(第四期)

“讀者有話說”(第四期) | 捧一本好書,細嗅其香
“讀者有話說”(第四期) | 捧一本好書,細嗅其香

《邵瑞彭詩詞箋註》

文 | 何頻(作家、文化學者)

“讀者有話說”(第四期) | 捧一本好書,細嗅其香

邵瑞彭,字次公,是同盟會和南社會員,先後受聘為北京大學與河南大學教授,後在古城開封去世。他因大義揭露曹錕賄選而名揚海內,時人有言其才思敏捷,而性情高傲,“意有不愜,即以白眼向之,弗與酬對”。樊山樊增祥將後進邵瑞彭視為畏友,曾為其詞作作序,稱之為“詞苑之英”和“桐江之秀”,且有贈詩云:“儒俠參差兩不疑,長安舊雨此君奇。座揮彩筆無餘子,手散黃金彼一時。經術有源師法在,肺肝如雪友朋知。漢庭表德遙相印,除卻寬饒復有誰。”

邵瑞彭在河南大學,曲學家盧前(冀野)亦在此執教,二人時相過從。對邵瑞彭的詞作,時人多以之比擬北宋之周邦彥,認為得其清勁渾化。盧前後來說,邵瑞彭“畢竟還是一個詞人,一個文學家”。

《邵瑞彭詩詞箋註》(上、中、下三冊)是國內第一部彙集整理邵瑞彭詩詞作品的專著。上冊所錄皆其詩作,中冊全為詞作,下冊為其生前刊印的兩部詞集《揚荷集》《山禽餘響》的整理校錄。年輕的指導教師楊萌芽、學生李靜為在讀博士、編輯範昕是李靜讀碩士的同窗,師生聯手為此箋註甚為用力。本書的意義在於,民國人物邵瑞彭作為河南大學曾經的國文系主任,多年沉寂之後,復由河南大學後來人鉤沉發現,可見學術學問、詩詞文章,自有其不絕之命,讀之使人興味盎然。

《尼采與哲學》

文 | 趙松(作家、評論家)

“讀者有話說”(第四期) | 捧一本好書,細嗅其香

德勒茲是那種即便面對斯賓諾莎的《倫理學》都能讀出文體之美,並善於不斷從文學、藝術中獲取思想創新能量與力量的哲學家。而他的這種能力既源自能敏銳感應語言本質的天賦,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尼采詩性哲學的薰陶。《尼采與哲學》這部寫於他三十七歲時的早期傑作,其真正價值並不只是為了強調重新認識尼采思想的當代意義,而是為了從早已被現代哲學史列入仙班的尼采哲學裡提取火種,擲入枯木叢生的思想界,引燃一場新的大火,燒掉那些僵死固化的陳腐概念構成的柵欄與牢籠,在一個充滿否定意志和積習的奴化世界裡再次掀起肯定的狂潮——肯定生命、肯定生成、肯定差異、肯定力量,毫不猶豫地為柏拉圖以來的那些充斥著否定意志、引人抑制生命並鼓吹內疚的虛偽道德貼上“反動”的標籤。儘管當今世界所深深陷入的高度奴化體制與群盲浮躁、喧囂塵上的困境,會令當年德勒茲藉此書所發出的思想強音顯得充滿悲愴意味,但書所隱現的火焰與光芒,卻仍舊足以讓人強烈地意識到思想力的可能與希望的存在。

《論邪惡》

文 | 杜鵬(詩人)

“讀者有話說”(第四期) | 捧一本好書,細嗅其香

加拿大學者亞當·莫頓的這本《論邪惡》以“如何理解邪惡”作為中心議題,引用多種案例揭示不同類型邪惡的發生過程,以及“邪惡”與“過失”之間的根本差別。如果說西蒙·科恩的《惡的科學》是從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邪惡的生成過程,那麼亞當·莫頓的這本《論邪惡》則是從社會學和倫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邪惡的影響以及如何正確地去面對邪惡。在談及如何面對“邪惡”這一終極議題,也是最不容易處理的議題時,亞當·莫頓提出了“直面邪惡”,也就是與邪惡“和解”。這種“和解”不是對邪惡的“諒解”或“忽視”,而是積極地去想象邪惡的生成過程,從而達到一種真正的“反思”狀態,從而儘可能的減少“邪惡”在“邪惡的受害者”身上再次發生。

《論家用電器》

“讀者有話說”(第四期) | 捧一本好書,細嗅其香

大部分學者寫的小品文多少都會有些掉書袋,而這本書則不然。筆者在讀的時候,大概查了一下,這本200多頁的書一共用典次數不超過二十次,這出自一個浸沒於書齋多年的教授之筆堪稱是奇蹟。在汪民安的筆下,家用電器的存在並不僅僅是從生產力上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家庭的運轉模式,更多的是從倫理學上改變家庭的內在架構,從而產生新的家庭倫理。在現代家庭中,和每一個家庭成員一樣,家用電器也存在著自己的生老病死,從被忽視到被重視再到被忽視,人們操控電器的過程同樣也是被電器操控的過程。一個原本高度私密化的家庭空間在家用電器的催化下,成了社會空間的一個變形或一個隱喻。正如汪民安所說,“居住空間,現在開始前所未有地駕馭著家庭這個微型的社會結構。”通過閱讀汪民安的《論家用電器》,或許不能減少或增加這些工具的使用頻率,但讀者沒準可以在繼續使用家用電器的過程中,多一點對於這些原本是冰冷之物的凝視,從而使其在不工作時也仍能保持溫度。而這種溫度也許與人的體溫十分相近。

《小東西》

“讀者有話說”(第四期) | 捧一本好書,細嗅其香

顏峻這本《小東西》和亨利·羅林斯的《上車走人》一樣,是我近年來讀過遍數最多的隨筆集(碰巧的是,顏峻本人對這本《上車走人》也十分推崇。)我時常會想,我為什麼會被這樣一本書或者這樣一個作者的文字所吸引?顏峻的文字的好到底在哪裡?直到今年夏天,我又一次坐在一個開著空調的咖啡館裡重讀此書時,我看到了我臉上的汗珠,就像看到一個熟悉的小東西。顏峻將這本書命名為《小東西》,也許是因為它很難歸進傳統意義上的日記或隨筆或便籤或詩歌,而這些小東西就像是一種被汗醃過的文字,讀起來黏糊糊的,就像502膠那樣黏在我閱讀欲的深處,時不時的提醒我,激勵我,就像《上車走人》對顏峻起到過的作用那樣。

“讀者有話說”(第四期) | 捧一本好書,細嗅其香

文案 | 何頻、趙松、杜鵬

部分文字、圖片來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