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打造更具幸福感的現代化“教育名區”

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系統影響明顯。全區各學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春季開學計劃延遲,孩子們“宅”在家裡接受線上教學,為防疫獻力。

越是艱難時刻,越要迎難而上。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局長陳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教育系統將認真落實“爭、搶、闖、快、拼”五字訣,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答好“無問之答”,破解“無解之解”,努力打造更具幸福感的現代化“教育名區”。

陳宇:打造更具幸福感的現代化“教育名區”

每項工作“精雕細琢”

為開學復課按下“安全鍵”

疫情發生後,吳江教育系統堅決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和上級教育部門決策部署,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嚴格落實“疫情沒有得到基本控制前不開學、學校基本防護條件不具備不開學、師生和校園公共衛生安全得不到切實保障不開學”的要求,以實際行動守護師生健康,確保校園安全。

“對於教育部門而言,奪取‘雙勝利’,就是要在堅決抓好學校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穩步完成全年教育教學目標和改革發展任務,而當務之急就是穩妥做好全區所有學校的開學復課準備工作。”陳宇介紹,為了迎接開學復課,區教育局積極統籌疫情防控和開學復課兩個主戰場,對每一項工作都“精雕細琢”,先後出臺了《蘇州市吳江區學校開學復課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和《中小學幼兒園開學一日防疫要點》,為開學復課按下“安全鍵”。

疫情發生以來,各類學校按照區教育局的要求嚴格落實“八個到位”,圍繞校園封閉式管控、實施全員排摸和個人健康卡制度、開展線上教學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開學前,區教育局專門提出並落實“六個一”,即制定一個開學工作方案、存儲一批防疫必備物資、進行一堂教師專業培訓、實施一場校園環境消殺、開展一出應急模擬演練、組織一次規範嚴格驗收,確保把各項防控措施做細做實,為順利、有序開學復課打下堅實基礎。“在開學後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和跟進教育教學進度,儘快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陳宇說。

同時,區教育局將充分搶抓時間,加快落實全區教育資源的預警、項目建設的協調推進、招生入學政策的調研,以及全年重點改革任務的研究謀劃等,排出時間表、任務圖,待條件成熟後迅速有序地實施,確保完成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深化教育改革創新

辦好每一件教育民生實事

教育事業發展的生機活力在於改革創新,為讓吳江的教育越辦越好、越辦越強,區教育局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著力在教育資源擴充、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質量提升上創舉措、抓落實、出成效。

“2020年,我們將挖掘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增強教育供給能力。同時,打造更專業的教師團隊,夯實教育發展根基。”陳宇告訴記者,今年我區將推進22個學校新建、改擴建項目,其中鱸鄉實驗小學流虹校區、三淞路新小學及幼兒園等項目計劃秋季投入使用,新增學位12000個。加快實施民辦學校質量提升工程,推進蘇州中學附屬蘇州灣學校等優質品牌學校建設,指導合格外來工子弟學校“提檔升級”1所,引進民辦優質學校2所、普惠性幼兒園3所。

在加強教師隊伍培養方面,區教育局今年將繼續加大教育重點緊缺人才的引進力度,新組建5個名師工作室,調整完善現有的30個名師工作室,推動骨幹教師抱團發展。繼續加大師德師風建設,全面啟動“四有好老師”團隊建設。

區教育局還在不斷探索實施更具前瞻性的改革舉措。面對江蘇省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全面實施,區教育局把握改革契機,強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生涯規劃指導,實施拔尖人才初高中一體化銜接培養,逐步實現更高水平的立德樹人和優質均衡發展。與此同時,組建跨區域教育集團、完善和規範民辦學校招生制度等工作也在同步推進。

聚焦“一體化”

推動教育合作 提升教育水平

去年9月,青浦吳江嘉善三地簽署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教育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地“幼小初高職”五個學段各有一所學校進行結對。這是吳江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加強教育合作與交流邁出的一大步。

“我們將繼續抓牢一體化示範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推動政策集成和改革創新,以‘闖關奪隘’‘馬上就辦’的拼勁贏得發展優勢,為示範區建設貢獻教育力量。”陳宇表示,今年,區教育局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上會有更多動作,除了推動長三角基礎教育一體化江蘇研究中心及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基地的實體化運作外,還將與上海、浙江等地加強合作,引進高水平專家團隊,合作開展學校專業化管理,推動我區學校辦學層次同上海接軌。

同時,引進借鑑和複製國家重點教育改革措施在吳江集成。“今年將重點學習借鑑浙江溫州在實施國家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中的成功經驗,探索試行民辦學校等級收費合理浮動機制,依據辦學水平對民辦學校進行等級評估,實行優質優價的收費政策,為民辦教育優質發展增添新的動能。”陳宇說。

此外,區教育局還將加強人才流動子女入學政策一體化研究,構建高水平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努力為各類人才安家吳江營造良好環境。強化長三角區域資源共享,啟動高水平職業技能人才聯合培養試點工作,推進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為示範區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