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創香港娛樂圈:劉德華最慘,12場演唱會全取消,損失半個億;張信哲、周杰倫、蔡琴等演唱會全軍覆沒


“唔係講笑,香港電影工作人員可能係受疫情打擊最嚴重嘅行業,完全冇。工。開。嘅分分鐘高達90%。好多幕後人(特別係助理崗位)已經被逼(迫)轉行……”


這是影星舒淇今年3月在社交平臺上寫下的話。翻譯成普通話便是:沒有說笑,香港電影工作人員可能是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行業,90%的人沒工可開,好多幕後人,特別是助理崗位,已經被迫轉行。


這不只是句牢騷話,疫情對香港娛樂圈的影響更是可觸可感的:損失最大的非劉德華莫屬,他的“My Love”演唱會原定於2月15日至28日在香港紅磡連辦12場,後全部取消,連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巡演也受到了影響,再算上場地租金、前期製作、舞美服裝和退票損失,一場疫情蒸發掉半個億。


疫情重創香港娛樂圈:劉德華最慘,12場演唱會全取消,損失半個億;張信哲、周杰倫、蔡琴等演唱會全軍覆沒


不只是劉德華,原計劃在香港舉辦或來內地進行的香港藝人的演唱會陸續宣佈取消或延期,莫文蔚、五月天、張智霖、張信哲、周杰倫、張衛健、楊千嬅、蔡琴、黎明、溫拿樂隊……這是一個很長的名單。


此外,香港電視劇“生產大戶”、人們最熟悉的香港無線電視臺(以下稱TVB),在拍的《盲俠大律師2》《一笑渡凡間》《陀槍師姐2020》等,均不得不暫時停工。為控制成本,TVB宣佈將繼續裁員,而就在去年底,TVB剛剛裁掉了800多名員工。


電影方面,由王晶導演、林峰主演,在內地取景的《倚天屠龍記》,劉偉強執導的《冰雪長津湖》,甄子丹主演的《極地搜救》等,也擱置了……


距離新冠疫情在國內大規模爆發,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了。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影響,餐廳不開了、博物館閉館了、商場關門了,連娛樂圈也停擺了。香港娛樂圈更是大受影響,演唱會取消、電視劇停拍、電影延期……當一些香港藝人在網絡上訴苦時,我們才發現,那個曾經的大中華區,甚至是亞太地區的娛樂中心,正在漸漸“失聲”。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是通過娛樂圈去了解香港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的。但隨著內地娛樂業的發展,無論音樂、電視劇、電影產出的數量,還是質量、話題度、影響力,香港已經從娛樂圈的半壁江山,變成了“小圈子”。


疫情重創香港娛樂圈:劉德華最慘,12場演唱會全取消,損失半個億;張信哲、周杰倫、蔡琴等演唱會全軍覆沒

壓倒香港娛樂圈的最後一根稻草


2月13日,橫店發佈復工通知,但劇組也要滿足嚴苛條件——劇組員工疫情期間均在橫店酒店隔離、集中管控大於14天,並且需未到過疫情嚴重地區、未與疫情嚴重地區人員接觸,在經過一系列申請審批流程後,劇組方還要提供安全到位的防疫措施、全員滿分通過疫情防控考試、保證密度不超過50人、每天消毒6次……在疫情爆發前,共有約32個劇組在橫店開機,到3月中旬,復工的劇組還不足一半。


在娛樂圈這個尤其講效率的地方,演員、平臺、資方,稍有變數,復工便遙遙無期。


香港娛樂圈也同樣如此,退一萬步講,劉天王即便取消演唱會損失了5000萬港幣,手裡至少還握著20部電影的版權和過往多年打下的財富“江山”,靠賣版稅、當包租公也足夠養活一家人。但在香港,更多的是手停口停的小藝人們。比如香港主持人、演員林盛斌就曾在社交平臺上訴苦,往年春節前後都能找到大量司儀工作,但今年疫情導致商演、活動取消,使得他收入銳減,一家六口生計都成問題。


日前,經香港金像獎組委會慎重考量,決定取消原定於4月19日舉行的頒獎典禮,這也是金像獎創辦39年來第一次取消晚會。即使2003年SARS肆虐時,香港金像獎也照常舉行,主持人曾志偉當時那句“我們屋企有事,我們不能自亂陣腳”鼓舞了許多人。那年《無間道》大獲全勝,再次掀起港片熱潮。


而到了2020年,風頭正勁的當數週冬雨和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共囊括了12項提名,雖然導演曾國祥是香港人,可單看影片已經找不到明顯的港味兒了。


疫情重創香港娛樂圈:劉德華最慘,12場演唱會全取消,損失半個億;張信哲、周杰倫、蔡琴等演唱會全軍覆沒


突然發現,近些年香港影壇除了2016年的《美人魚》、2018年的《紅海行動》(嚴格來說,這兩部影片是合拍片,而非純正港片),電視劇除了2014年的《使徒行者》,竟很難再找出其他能夠引起全國討論風潮的作品了。


隨著內地新人演員的層出不窮和香港藝人的走下“神壇”,香港演員已不是一部劇在選角時的首選了。連發哥都語出驚人:“我想轉行了,可以當運動員,然後考教練執照指導大家登山。”


粵語歌呢?無論從國內各大音樂網站的歌曲下載排行,還是各種綜藝、晚會上,粵語歌已經被擠出了流行樂壇的C位,甚至熱度都拼不過說唱。最後一批代表香港之光的歌手,如容祖兒、陳奕迅、Twins,他們成名已經是20年前的事兒了。


連娛樂事件關注的人都越來越少。像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選舉、萬千星輝賀臺慶,明明是TVB公司內部選美和優秀員工評比,曾經卻能搞得萬人空巷,貢獻許多熱門話題。但近幾年,港姐選舉無論新聞、醜聞,都是連一點水花也沒有。別說為娛樂圈輸送張曼玉、鐘楚紅、邱淑貞這樣的“電影臉”,就連郭可盈、蔡少芬這樣的“熒屏花旦”都越來越鮮見。


疫情重創香港娛樂圈:劉德華最慘,12場演唱會全取消,損失半個億;張信哲、周杰倫、蔡琴等演唱會全軍覆沒


2019年,TVB香港小姐競選總決賽,單憑鄭裕玲個人一票就選出了冠軍,這麼兒戲的賽制也引不起任何討論和吐槽,因為這一年的香港小姐收視創近五年新低,平均收視只有24.4點,相當於約158萬人觀看。而前些日子熱播的《安家》,單集觀看人數是港姐決賽的6倍,再加上視頻平臺,這個數字只會更大。


原來,疫情不過是壓倒香港娛樂圈的最後一根稻草。


娛樂圈,資本為王


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香港娛樂圈整整經歷了40餘年的巔峰期。它不僅是大中華區的娛樂中心,甚至是亞太地區的娛樂中心。


內地人接觸香港文化大多是從改革開放後開始的,那時國內的生產力首先要用來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文化娛樂只是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而直接引進香港的“成品”,是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具體到娛樂圈,只要說起電視劇《霍元甲》《上海灘》《射鵰英雄傳》,“80前”的人肯定會有印象,《新龍門客棧》《倩女幽魂》《東邪西毒》《大話西遊》,功夫片、武俠片、愛情片、喜劇片,從各個維度塑造了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


疫情重創香港娛樂圈:劉德華最慘,12場演唱會全取消,損失半個億;張信哲、周杰倫、蔡琴等演唱會全軍覆沒

《倩女幽魂》劇照


TVB更是一座龐大的“造星機器”,四大天王裡的劉德華、郭富城都出身TVB,黎明演了眾多TVB劇集,張學友為TVB拍過不少音樂特輯,就連梁朝偉、劉青雲、周星馳也是在TVB劇裡從龍套修煉成影帝的。那些年的金庸劇、商戰片、職業劇,都為觀眾打開了一扇窗;連港星的著裝打扮都是被模仿的對象。


香港還曾經是華語流行音樂的絕對中心,追星族會在臥室牆上貼上譚詠麟、張國榮、四大天王、Beyond樂隊的海報,內地的大街小巷也常常會播放粵語歌,小門小店因為粵語歌的加持有了一絲絲洋氣的味道。70後、80後的青春期,誰沒用雙卡錄音機“盜版”過香港歌手的磁帶?把粵語歌詞抄在小本子上,並標註上普通話諧音,是學生黨的時尚。


當年的香港,被稱為“東方荷里活(好萊塢)”,成龍、周潤發、李連杰是響噹噹的國際巨星。確實襯得起一句:紅過了九龍,就可以紅遍亞洲。不僅內地,臺灣、東南亞的藝人也去香港尋找機會。在那個年代,學好廣東話是做藝人的基本修養。


疫情重創香港娛樂圈:劉德華最慘,12場演唱會全取消,損失半個億;張信哲、周杰倫、蔡琴等演唱會全軍覆沒

成龍


那時內地人看香港娛樂圈,是需要仰視的,他們代表了最高級的生活方式、最前沿的審美取向、最先進的造星模式,所以,彼時彼刻的香港文化是極易向下滲透的。


而娛樂圈發展的底層邏輯同樣是商業邏輯,香港文化影響力的衰退,是內地經濟崛起導致的必然現象,中國經濟的體量和質量從1990年代開始出現了飛躍發展。一個數字就能說明變化:1997年香港GDP佔大陸經濟的20%以上,20年後這個數字已經降到了3%。經濟實力增長了,需要踩著資本積累才能發展的文化產業也萌芽了。


直到1995年,內地電影年產量還不足100部,成龍的《紅番區》票房第二,僅次於美片《真實的謊言》。而彼時的香港,1995年的電影年產量就有154部。但那時內地巨大的市場潛力便凸顯了出來,《紅番區》在內地的票房為9500萬,在香港的票房為5700萬,要知道,那時的港幣比人民幣值錢。


20年後的2015年,內地電影年產量達686部,而香港電影年產量已經萎縮到了59部。


至於電視劇,TVB的導演、編劇、演員連軸轉,一年也只能生產30部左右電視劇,而2015年內地電視劇產量約為400部,這還僅僅是獲批上市的數字。


數量上的碾壓發展到一定程度,即質量上的碾壓。


2018年,TVB的收視冠軍不是自己的自制劇,而是從內地引進的《延禧攻略》。這不是第一部問鼎的內地劇,2016年是橫空出世的《琅琊榜》。進入21世紀,從內地引進的《還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訪》《鐵齒銅牙紀曉嵐》《雍正王朝》《武媚娘傳奇》《少年包青天》《無心法師》……都曾入圍當年的十大電視劇。今年3月,《慶餘年》也登上了TVB,恐怕又是爆款預訂。


疫情重創香港娛樂圈:劉德華最慘,12場演唱會全取消,損失半個億;張信哲、周杰倫、蔡琴等演唱會全軍覆沒


劉曉慶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談起80年代拍《火燒圓明園》時,自己已經是著名影星了,每餐卻只有個饅頭,而男主演梁家輝還只是新人,頓頓有雞有魚。這樣的情形如今卻顛倒了過來。2017年時,內地明星年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有14位之多。周迅主演《如懿傳》的片酬是9500萬元,而像佘詩曼這樣的TVB一姐,拍一集香港電視劇的片酬最高也只有12萬。


1997年香港迴歸,6年後,廣東中山、東莞、江門、佛山4個城市首批實現了赴港“個人遊”,2005年惠及北京等北方城市。


當太多的人實地來到這片土地,心中的香港與現實中的香港偏差越來越大,他們住著蝸居、工作早就開始了996,每個人肩上都扛著隱形的生活壓力,曾經風光的明星落魄到去領綜援,哪有什麼電視劇裡說的“40歲後就退休環遊世界”,或是傳統港片裡的熱血青年。香港,是一個手停口停的地方!


如果有“藝人轉行”的數據統計,香港演藝圈可以拉出一張長長的清單:演了無數經典角色的江華去賣了保險,譚小環在銅鑼灣賣魚蛋月收入5萬,是她在TVB當演員收入的3倍多,李雨陽在網上雞檔賣有機冰鮮雞,廖偉雄專注於種植有機水稻,陳妙瑛創立美容王國,向海嵐先是轉行做公關、後又投資珠寶生意,尹揚明更是不做演員、改賣骨灰盒……


疫情重創香港娛樂圈:劉德華最慘,12場演唱會全取消,損失半個億;張信哲、周杰倫、蔡琴等演唱會全軍覆沒

譚小環


2017年時,作者赴港做迴歸20週年的報道,參加了一箇中環的電影主題Local Tour。嚮導把我們領到一個岔路口,介紹在這裡拍過的電影。談起港片裡的內地女孩形象,嚮導感慨地說,她們已經從《榴蓮飄飄》《香港有個荷里活》裡的(妓女)形象,變成《單身男女》裡被香港兩大男神追求的高級女白領了。哪怕管中窺豹,也足見內地經濟大發展後,陸港兩地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因此,內地觀眾看待香港的姿態也在變。越來越多人不再羨慕香港人的生活,自然也就不必通過影視劇、電影、歌曲這些媒介去拼湊一個想象中的有質量的生活。因為,我們有能力塑造自己的偶像了。


是我們太快了,還是香港太慢了?


除了經濟原因,香港娛樂圈的內耗也導致瞭如今的局面。


2009年,TVB與香港四大唱片公司(環球、華納、索尼、百代)鬧翻,TVB劇集鮮少再有大咖獻唱,而這些唱片公司旗下歌手也喪失了曝光平臺。這些歌手包括但不限於張學友、李克勤、陳慧琳、譚詠麟、鄭伊健……絕對佔了香港歌壇的半壁江山。此時,英皇成了既得利益者,容祖兒、陳奕迅、古巨基、李克勤頻頻橫掃TVB的“勁歌金曲”獎項,也有了更多機會登上電視,吸引普通受眾。


同是這一年,香港政府應市民需求,計劃增加免費電視牌照,其中“香港電訊”主席王維基2012年成立的香港電視網絡最聲勢浩大。王維基重金“挖角”,TVB許多有人氣的老戲骨紛紛跳槽,陸續拍攝了一系列與TVB風格不同的港劇。但2013年,TVB以過去15年香港免費電視廣告收入無增長、市場供過於求入稟高等法院,要求收回免費增發的電視牌照。同年,香港電視網絡果真未再獲得免費牌照。直到現在,香港主力製作劇集的電視臺,仍只有TVB一家。沒有競爭,自然沒有進步。香港電視劇演員離開TVB,就只有北上或轉行兩條出路。


這兩年的查稅風波,讓大家發現娛樂圈簡直遍地是黃金。但在香港,除了當紅明星的收入比較可觀外,其他藝人和普通人無異。藝人,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將軍澳的TVB藝人宿舍,面積非常小。有內地遊客在附近的茶餐廳吃飯,結賬時發現收銀的人是經常在TVB劇裡飾演女配角的郭少芸。到現在,TVB大部分演員拿的還是“死工資”,藝人培訓班畢業的新人演員,實習期一個月只有三四千元,混到了二線演員也不過七八千元底薪,工作強度和薪水不成正比。


所以近15年,尤其是從2005年開始的10年間,TVB許多演員、製作人紛紛離巢,開始他們北上的掘金之路。第一撥“吃螃蟹”的是在香港“紅不了”的劉愷威、陳鍵鋒,以及負面新聞纏身的陳浩民等人,他們也是獲得紅利最多的。2010年之前,許多內地劇、電影還把香港演員奉為金字招牌,幾乎是無篩選性地全部吸收,這些演員也大多能挑到適合自己的角色。


第二撥北上的是周海媚、羅嘉良、方中信等老牌港星,但留給他們的多是打情懷牌的功能性角色。


而第三撥北上的才是在香港當紅的藝人,他們或因為經紀約,或因為在觀望,錯過了紅利期。像歐陽震華、林峰、黃宗澤、胡杏兒、鄭嘉穎,因為要適應新的遊戲規則,他們到內地後無論人氣、話題和作品質量,都不如在香港時風光。


並非每個人都能像蔡少芬、佘詩曼、陳偉霆那般幸運,能在《甄嬛傳》《延禧攻略》《古劍奇譚》這樣的大IP中飾演合適的角色,打破事業瓶頸。在接拍《古劍奇譚》時,陳偉霆的片酬約為100萬元人民幣,如今已經漲到了1500萬元。


疫情重創香港娛樂圈:劉德華最慘,12場演唱會全取消,損失半個億;張信哲、周杰倫、蔡琴等演唱會全軍覆沒

陳偉霆


除了影視劇,內地綜藝也是香港藝人的退路之一,隨著陳奕迅、謝霆鋒、古巨基、李克勤、鄧紫棋,張智霖和袁詠儀、蔡少芬和張晉夫妻合體北上撈金,誰還要回香港呢?


在人才“斷代”的局面下,依舊駐守香港的老戲骨惠英紅、鮑起靜、梁家輝、劉青雲、金燕玲,中生代張家輝、古天樂、吳鎮宇等人,以及像譚詠麟、張學友這樣的老牌歌手,反倒成了香港演藝圈最後一片體面。


香港,曾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內地娛樂圈效仿的對象。內地歌手學會了開演唱會,學會了用電影捧角兒,學會了開見面會吸引粉絲,學會了拉金庸、古龍這樣的大IP背書。但慢慢的,內地娛樂業開始創造自己的新玩法。


萬達影業的內部人員透露,在香港,華語片能賣到一兩千萬票房就很不錯了,剔除票房分賬和營銷費用,製片方最多能獲利一半。內地則有票房保底、互聯網版權、演員對賭、製片分成等等玩兒法,想收回本錢,比在香港容易得多。


加之這兩年得IP者得天下,內地的大IP時代有眾多分支:小說、電影、電視劇、遊戲、VR、動漫。反觀香港,除了麥兜,幾乎找不到一條完整的“IP全產業鏈”。


說到底,香港只有750萬人口,即使加上語言相近的廣東觀眾,也不足內地市場的1/10。加之長時間與內地文化割裂,當內地娛樂圈開始發力後,他們又無法迅速摸清整個中國市場的偏好變化,當為了迎合大陸市場,把純正的香港故事稀釋成了一條支線,只會拍出些兩邊不討好的東西。或許正像陳可辛說的那樣:從電影工業的宏觀角度講,純正的港產片十幾年前就已經死了。


港片疲軟,自然捧不紅明星,相比之下,內地的娛樂圈是一個低風險、高利潤的行業,各種資本裹挾其中。想造星,開演唱會、上綜藝常駐、拍真人秀、演流量劇,方法多多。


隨著選擇越來越多,觀眾對劇本、演員、後期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內地觀眾再也不是“飢不擇食”被投餵的人了,而是變成了看到服化道不精緻,就會嘲笑“五毛錢特效辣眼睛”的人。


看過《甄嬛傳》《琅琊榜》《延禧攻略》這樣的宮廷劇,再回看TVB的古裝劇,真是分不清唐宋元明清。看過《花千骨》《香蜜沉沉燼如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些仙俠劇的特效,再回看TVB的《封神榜》,分分鐘出戏。內地拍片處處彰顯著“不差錢”,拍一部《三生三世枕上書》,都要動用《流浪地球》的後期團隊。而香港,還沒有跟上這種變化。


這兩年的香港娛樂圈也在尋找出路,和內地視頻平臺合作、選藝人參加內地綜藝、將熱播劇變成IP拍攝電影。2020年,香港還有50部電影準備發力。港片,之於內地文化,始終代表了一種獨特的情懷。近年來,幾部香港本土電影《一念無明》《幸運是我》和《黃金花》,驚喜地挖掘了一批青年導演。這些影片不同於曾席捲內地的傳統警匪片,但卻讓人看到了港片的另一種可能。


許知遠說,香港不再是中國未來的路標,反而倒像是一個裝飾品。娛樂圈亦如此。但要做個好的裝飾品,也並非是件容易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