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與茶,隱藏在茶杯中的400年血腥歷史

你是否想象過在一個斜陽日照的安靜午後,沖泡一杯香氣濃郁的紅茶,加入一袋細如沙礫、純淨潔白的砂糖,品一口,沉醉於這一段來之不易的靜謐時光。不錯,這正是大多數都市白領在一整天的忙碌後所享受的獨處時光,描述的場景就像昨天在自家陽臺發生的一模一樣,只不過這看似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場景,今天文章的主角們-砂糖和茶-的歷史並不像我們現在品嚐到的這麼平易近人,且聽我一一道來。

砂糖與茶,隱藏在茶杯中的400年血腥歷史

砂糖與茶

砂糖,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砂糖,也,凝結作餅塊者為砂糖"。清輯《涼州異物志》說:"砂糖非石類,假石之名也。實乃甘蔗汁煎而暴之,凝如石而體甚輕,故謂之砂糖"。由此可見,砂糖不是自然界的天然產物,而是從甘蔗汁中提煉而成。

《本草綱目》,由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耗時二十七載,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採博收群書,奮發編修而成,是中醫本草學集大成之作。被達爾文稱之為"古代中國百科全書"。

砂糖與茶,隱藏在茶杯中的400年血腥歷史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根據考證,砂糖在中國古代又稱為"西極石密"或"西國石密",這"西極"就是古印度。砂糖的英文為"sugar",源自法語"sucre",而法語的這個詞又源自梵文的"sarkara",循著詞源追溯,即可知道甘蔗是印度人在東南亞栽培的經濟作物,印度作為甘蔗的第二原產地,順理成章的通過絲綢之路將砂糖傳入中國。

製糖原料有甘蔗和甜菜兩種,甘蔗砂糖顆粒均勻整齊、糖質堅硬、鬆散乾燥、無雜質,是食糖中含蔗糖最多、純度最高的品種,也是較易貯存的一種食糖。甜菜砂糖結晶顆粒細小,含水分較多,外觀質地綿軟、潮潤,入口溶化快,適宜於直接灑、蘸食物和點心,甜菜砂糖比甘蔗砂糖甜。其中甘蔗目前仍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農作物。

砂糖與茶,隱藏在茶杯中的400年血腥歷史

甘蔗

創立佛教的釋迦牟尼,據說其家族就是以甘蔗作為徽章。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從司令官尼阿卡斯的報告中得知:"印度並不藉助蜜蜂採蜜,而是利用葦草制蜜。"所以在公元前300年的時候,印度人已經懂得用甘蔗製造砂糖,所謂"葦草",指的就是甘蔗。

一直到公元8世紀中期以後,阿拉伯帝國逐漸形成了橫跨歐亞非的大貿易圈,甘蔗的栽培從印度轉移到了伊拉克,並經由塞浦路斯傳至埃及等地中海沿岸地區。而中歐和西歐地區,則是由十字軍東征時經由威尼斯傳來,一時間成為極貴重的物品,甚至被當作藥品使用。著有《神學大全》的知名神學家托馬斯·阿奎納更是斷言,砂糖是促進消化的藥品。

十字軍東征,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持續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的和以收復入侵佔領的土地的名義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戰爭,前後共計九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因此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十二世紀,拜占庭帝國的宮廷御醫將砂糖當作退燒藥,會開出糖漬玫瑰花這種處方,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西歐地區的人們都很重視這種糖漬玫瑰花,特別是在治療結核引起的發熱時,會將其用作解熱劑。

進入16世紀航海大發現後,葡萄牙人將甘蔗移植到了巴西,荷蘭人在圭亞那建造種植甘蔗的大農場,當時歐洲所需的砂糖,有一半都來自巴西。眼紅了的英國、法國也開始在美洲殖民地上種植甘蔗。

17世紀中期,英國佔領了巴巴多斯島和牙買加島,英國人向荷蘭人請教砂糖製糖方法並在這兩個島上設立了大農場。到了18世紀時,牙買加就已經取代巴西,成為全球第一大砂糖產地。17世紀末,法國佔據了原為西班牙殖民地的海地島,並且開始大規模甘蔗的種植,因此18世紀時海地和牙買加並列為砂糖的兩大產地。砂糖的生產引發了所謂的"砂糖革命",造成西印度群島生態系統的巨大變動,大批黑奴也帶來了社會動盪。大航海時代因天花肆虐而導致原住民銳減的西印度群島,因生產砂糖而成為了黑奴的世界。

砂糖與茶,隱藏在茶杯中的400年血腥歷史

砂糖革命

18世紀,隨著砂糖產量的激增,原本只供貴族階級使用的砂糖變成了平民生活的必需品。17世紀初一個英國人平均每年砂糖消費量是500克左右,到了17世紀後期就增加至2千克,18世紀躍增至7千克。砂糖已經在平民的餐桌上普及了,平民也能享用到"甜味"。這一變化讓平民階層彷彿也接觸到了貴族階層的生活,於是更加肆無忌憚的使用,這反而更促進了砂糖消費量的激增。

需求增加了,產量也要跟上,在工業革命剛剛起步的年代,機器的效率還比不上人工,黑奴成了當時歐洲諸國提升砂糖產量的最佳勞動力。一座擁有1000名左右勞工的大農場,能年產80噸砂糖。1645年,巴巴多斯島的一個英國人在信件中寫道:"購買一個黑奴,只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就可以回本。"而平均一個黑奴至少都能工作3-5年,這無疑是歐洲諸國血腥資本積累的"金雞蛋",於是黑奴貿易蓬勃發展。1701年至1810年的109年間,有25萬名黑奴被運往巴巴多斯島,66萬名黑奴被運往牙買加。有數據顯示,持續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1億人口。可以說是砂糖刺激了黑奴貿易的全面升級,也讓更多黑人遭受了這非人的待遇。

砂糖與茶,隱藏在茶杯中的400年血腥歷史

黑奴貿易

黑奴貿易開始於15世紀,廣義上的黑奴貿易最早是由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奴隸販子進行的;狹義上的黑奴貿易專指歐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販賣到美洲充當奴隸,大量的非洲黑人來到了美洲。葡萄牙是最早進行黑奴貿易的國家。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貿易的國家。令人諷刺的是,英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黑奴貿易的國家,1787年,在英國成立了"廢除非洲奴隸貿易協會", 從此,廢奴運動開始有組織、有系統地開展起來。

砂糖所帶來的特有甜味,深受女性歡迎,但是直接食用又太過甜膩,所以尋找與之搭配的食用夥伴就順理成章了。18世紀,大量的中國紅茶出口至英國,正好與砂糖相配,從此紅茶進入民間,成為英國的國民飲品。

世界各國喜好不同種類的茶,甚至連名稱都分為兩派,一派念"cha",一派念"tay",前者源自廣東話,後者源自福建話。為什麼源自這兩個地方的語言?其實很好解釋,因為廣東、福建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海外貿易的據點。沿用廣東話的有印度、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傳統"海上絲綢之路"沿岸的國家,沿用福建話的則包括印尼、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國家,還有曾經殖民臺灣的荷蘭,以及深受荷蘭茶文化影響的法國、英國。所以英語"tea"是從福建話演變來的,看來咱們當年的文化輸出也是槓槓的。

自從英國人沉迷於砂糖與紅茶結合所帶來的絕佳風味後,東印度公司的紅茶進口量從18世紀20年代的每年4000噸激增至18世紀50年代的每年16000噸。中國作為當時唯一的紅茶出口國,僅茶葉一項,就已經對英國形成了貿易順差,這讓本就財政困難的英國政府不得不對茶葉課以重稅,茶葉稅一度成為英國政府主要的財源。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進行轟轟烈烈的硝煙運動,並於1840年1月宣佈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的貿易來往。英國當時從中國進口主要是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尤其茶葉更是英國家庭的重要消費品,十九世紀初英國家庭茶葉消費要佔到家庭收入的5%。而英國對中國出口的主要是棉花和羊毛,但中國對這兩項商品的需求量並不大。因此在十九世紀,清朝對英國的貿易順差每年都在兩三百萬兩銀子。斷絕貿易往來,無疑嚴重影響英國政府的貿易收入和英國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多方原因的疊加,最終導致了中國近代史的首個重大事件-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拉開了中國近百年的半殖民半封建時期的大幕。

砂糖與茶,隱藏在茶杯中的400年血腥歷史

虎門銷煙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其為"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也是的開端。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位於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大陸上,茶葉甚至決定了三個大國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動向。當時北美13個殖民地深受英國本土喜好喝紅茶的習慣,也迷戀上了砂糖與紅茶所產生的濃郁茶香。不過,被課以重稅的正規茶卻無人問津。因為當時從波士頓等走私過來的茶葉佔到總量的四分之三,從英國進口的正規渠道的茶葉只有四分之一。

1773年,英國政府為挽救瀕臨破產的東印度公司,規定其可以優先以低於倫敦交易市場的價格,將庫存茶葉賣給殖民地,通俗點說就是降價傾銷。這讓活躍在各大港口的紅茶走私商人倍感壓力,於是在波士頓等重點港口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來抗議英國政府的傾銷行為。局勢就這樣一直僵持至1773年年底,三艘滿載紅茶的東印度公司船隻陰差陽錯的駛入了波士頓港,這對於走私商人來說無異於挑釁,於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就這樣發生了。鑑於平時對英國殖民者和英國政府的不滿,這點星星之火瞬間成燎原之勢,費城、查爾斯頓也積極響應,英國政府則是打算通過高壓政策來平息抗議活動。

砂糖與茶,隱藏在茶杯中的400年血腥歷史

波士頓傾茶事件

本來雙方一直處於摩擦階段,結果1775年在列剋星敦,英軍和抵抗軍發生了武力衝突,這直接導致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最終美國取得獨立。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法國因為之前和英國在殖民地的爭奪中敗北,於是轉頭在獨立戰爭中支持殖民地抵抗軍,雖然間接獲得了勝利,但卻造成了國內財政赤字,最終在1789年釀成法國大革命,促使法國擺脫君主制,走向資本主義社會。

法國大革命,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數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衝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這樣改變世界格局的重大歷史事件,背後原因竟是紅茶稅這樣一個小事件,不禁讓人感嘆"吃"這一人類最平常的舉動所蘊含的巨大能量,甚至可以改變歷史前進的軌跡,或者說,歷史前進的方向本就是由"吃"或者"吃的食物"所決定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