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衛平:我一定把生的希望帶給每位患者

信息時報訊(記者 何小敏)作為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專家組的成員、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隔離病區醫療總負責人,同時又是國家傳染病防控專家、“抗非”一等功臣,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與團隊一起打了一個漂亮仗——截至3月26日7時,市八醫院累計收治確診病例349例,已治癒出院288例,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60例。

不少人問他,你還有1年多就退休了,幹嘛還這麼拼命?不怕閻王爺再找你嗎?他總笑著說:“作為曾被感染上非典的病人,我經歷過那種絕望,更加明白病人求生的心情。作為醫生,我一定要竭盡全力,把生的希望帶給每位患者。作為人民選出的代表,我絕不會辜負人民的期望”。

敢醫敢言,陽光是最好的“疫苗”

30多年來,蔡衛平從一名普通的住院醫師成長為全國知名專家,參加了廣州市所有重大、突發傳染病疫情的救治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1月17日晚,市八嘉禾院區綜合ICU接診第一例疑似患者後,他就憑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敏銳直覺,在國家還未宣佈人傳人可能性的時候,科學調整隔離病區,並根據國家新冠病毒指南迅速制定了診療流程,為後來高效救治贏得了寶貴時間。

作為省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他堅持參加全省危重病例的會診、巡診,指導各地傳染病防控及患者診治工作。在掌握全省患者病情轉變及病人數量等信息後,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奔波在救治一線與政府之間,成為“醫生—醫院—衛健委—廣州市政府—廣東省政府”之間的橋樑。

為了控制疫情,他向政府建議加大篩查力度,對每一個即使沒有去過武漢的發熱病人,都要進行核酸檢測,儘早發現潛伏期和隱性感染者;病原體核酸檢測權限下放至有資質的各級醫院以提高診斷效率;對於密切接觸者、疑似患者集中收治分層管理;集中優勢資源協同科技攻關等。這些建議均被採納,對於疫情控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兩次疫情的暴發,讓我們不得不深入思考,面對傳染病疫情,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在很短的時間裡,蔡衛平向全國人大提交了兩份建議。“第一就是對任何疫情都應該有一個快速反應機制,第二是要有一個獨立的評估系統,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信息公開,這是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環,也是避免恐慌、減少謠言、穩定社會情緒的最好方式。只有讓大家及時、準確、全面地知曉疫情信息,才能樹立更強的風險防範意識”。

2月15日以來,廣東省出院病人核酸檢測轉陽的傳言四處散播。2月21日,蔡衛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然將這個消息公之於眾。在他的建議和推動下,2月25日,省市新聞發佈會上,廣東省出現14%出院患者復陽的情況正式公開。事實也證明,通過正面的解釋和引導,市民不僅沒有恐慌,反而更加配合政府的再隔離舉措。

信心比黃金更珍貴,用自身經歷鼓勵病人“撐”下去

蔡衛平領導的傳染病中心平時雖然不像其他醫院和其他科室一樣人滿為患,但卻充滿著危險,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是一個與死神搏鬥的前線。蔡衛平幾十年在這個“前線”與傳染病搏鬥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強患者信心的“話療”法。

有的感染新冠肺炎病人進了重症病房就灰心失望,甚至寫下遺書……蔡衛平就安慰他們,講起自己感染非典的經歷,“我當時也覺得自己不行了,把女兒叫過來見最後一面,你看我現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嗎?你們一定要有信心,相信共同努力一定能戰勝病魔!”每次聊完,患者的眼裡閃出了光芒,滿滿都是活下去的渴望。

這種“話療”法已經成為蔡衛平的日常。“對於病人來說,信心比黃金更珍貴,求生的意志比什麼都重要。重症、危重症病人的病情瞬息萬變,一旦精神上放棄,人就崩潰了。但是,只要你給他信心撐過最難熬的那幾天,往往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信心比黃金還重要,戰疫還在繼續,還有50多例確診患者在市八醫院,但蔡衛平堅信一定能夠迎來春暖花開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