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第一戰神,總結出“三十六計”,留下“自毀長城”一語

導語:

從秦至清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時候是北方統一南方,純粹以軍事手段橫掃北方,一統全國的,只有明朝驅逐元廷這一次,而不管明朝之前還是之後,南方統一北方儼然成了“不可複製”的奇蹟。

其實,在南北朝時期,雖然北朝一直處於攻勢,南朝一直處於守勢,但南朝仍然不止一次擁有統一全國的大好機會。在南朝“偏安積弱”的外表下,也不止一次地湧現出威名赫赫的名將。

可惜的是,他們前赴後繼打出的一次次統一華夏的大好形勢、無一例外地都被南朝當政者可恥地葬送。而離統一全國的機會最近的劉宋王朝更是將一副好牌打得稀碎,名將輩出卻備受猜忌,甚至身首異處。

這其中最讓人扼腕嘆息的,就是號稱“南朝第一戰神”的檀道濟。

01出手不凡

檀道濟,大約生於東晉末期,先祖在北方淪陷後作為難民逃到南方。

魏晉時期,門閥在政治中佔據主導地位,以檀道濟的出身,想出人頭地不異於痴人說夢。

但魏晉之後的南北朝時期,門閥漸漸衰落,寒門出身的各路梟雄漸漸嶄露頭角,掌握軍政大權並且互相攻伐。

亂世出英雄,檀道濟就趕上了這樣的亂世。他之所以取得後面的輝煌成績,主要是抓住了兩點機遇。

南朝第一戰神,總結出“三十六計”,留下“自毀長城”一語


第一,是“跟對人”。

檀道濟於公元404年投奔了後來建立劉宋的劉裕,劉裕出身比檀道濟強不了多少,年幼時甚至因為家貧一度被父親打算拋棄,後因繼母援手才得以活下來,這從他的小名“寄奴”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處境。

劉裕長大後雖然落魄,無以為生,但他為人雄傑,氣度宏達,不拘小節,且素有大志。後來劉裕加入北府軍,官職一路晉升,並在公元402年大破孫恩起義軍,為東晉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成為當時備受矚目的一代將星。

跟著這樣的人,檀道濟果然有眼光。

第二,是“趕得巧”。

當時東晉權臣桓玄起兵叛亂,逼迫東晉安帝“禪讓”,建立了“楚”政權。

劉裕從江蘇鎮江起兵,討伐桓玄,桓玄出身貴族,手握重兵,劉裕身為寒門之後,雖有戰功,這時也不過只是北府軍的一個小軍官,無論身份、地位、兵力,都與桓玄相差甚遠,似乎一點勝算都沒有。所以連劉裕的一些部將,也選擇了叛離,而檀道濟在當地頗為著名,他的到來,既是雪中送炭,也可以幫劉裕籠絡人心,擴充兵力,所以劉裕對他非常重視。

在劉裕討伐桓玄之戰開始後,檀道濟提出了一個與眾將完全相反的計劃,並做了詳細的分析。劉裕為之折服,並採納了他的建議,經過心理戰和幾次小規模戰鬥後,桓玄放棄健康城,挾持東晉安帝逃到江陵,劉裕就這樣兵不血刃地進入了建康。

後來,劉裕又在檀道濟的建議下,並未乘勝追擊,而是以逸待勞,按兵不動,等到桓玄收拾人馬反撲時,將其殺得大敗。

經此一戰,劉裕掌握了東晉的大權,而檀道濟也進入了劉裕的核心權力圈。

02 軍功赫赫

檀道濟因功封為南陽太守,結果他一舉掃蕩了盤踞當地的桓玄殘部,將桓玄的勢力斬草除根,徹底了卻劉裕的心病,因此更進一步,被封侯爵。

此後十年間,隨著檀道濟功勞愈多,他的地位也不斷攀升。公元410年,盧循農民起義軍10萬大軍攻打建康,此時劉裕正率軍在北方和南燕政權作戰,局面對東晉十分不利。檀道濟利用虛張聲勢之計,僅憑手下不足萬人,與起義軍相持一月,在劉裕趕回來之前守住了江陵,並配合劉裕發動反攻,一舉擊敗盧循。

居功至偉的檀道濟,成為劉裕身邊地位頗高的重臣。公元415年,檀道濟平定了司馬休之的戰鬥,從此整個東晉政權,盡在劉裕掌握。

03 三十六計

檀道濟用兵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狡詐”。他的大部分勝利,也多是出奇制勝。

他並不死讀書,還擅長總結,赫赫有名的“三十六計”,就是他在讀《孫子兵法》之後總結出來的心得體會,至今廣為流傳。

公元416年,檀道濟作為五路北伐大軍的先鋒,從合肥出兵,直接攻打北方後秦防禦重地許昌。儘管他一路面對後秦最精銳的軍隊。但檀道濟一路勢如破竹,

與另一路大軍王鎮惡部會師成皋,已經佔領了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區,兵鋒直指後秦重鎮洛陽。檀道濟先是運用心理戰,使虎牢守軍投降,然後又對後秦援軍“圍而不打”,再次迫使其投降,於是整個河南都落到了檀道濟手中。大功告成後,

檀道濟及時阻止了王鎮惡坑殺降卒的做法,反而優待俘虜,於是中原人心大定,不但漢族百姓紛紛歸附,就連北方各少數民族軍隊也紛紛投降。

公元417年,強盛一時的後秦政權終被滅亡。

公元420年劉裕正式稱帝,南北朝時代也因此開始了。

南朝第一戰神,總結出“三十六計”,留下“自毀長城”一語


04危難受命

公元422年五月劉裕去世,檀道濟和徐羨之、付亮、謝晦3人一起成為顧命大臣,他是4個大臣中唯一的武將,風頭一時無兩。

就在劉裕去世後不到一個月,一直有野心統一南北的北魏就打來了,幾十萬騎兵向著中原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劉宋在山東以及河南的大片領土紛紛淪陷,這場戰爭,也成為南北朝歷史開始之後,南北雙方的第一次軍事碰撞。

劉宋皇帝劉義符,是個只知玩樂的草包,和建立不世之功的老子劉裕相比,可謂是雲泥之別。眼看劉裕打下的江山危如累卵,檀道濟挺身而出,在河南大部、山東全境淪陷的不利局面下,奮勇殺敵,擊潰北魏第一名將叔孫建,不過卻因為糧草供應不足,只得無奈撤退。

這次大戰對劉宋政權的穩定意義重大,一旦檀道濟有失,南朝也很有可能被此時兵強馬壯的北魏拿下。見識到檀道濟厲害的北魏,之後多年不敢輕舉妄動。

外患已除,內憂卻起,宋少帝劉義符是個出名的昏君,終日不理朝政,四大顧命大臣之一的徐羨之,動了廢黜皇帝之心,。徐羨之找檀道濟商量,對劉義符同樣心懷不滿的檀道濟,對此事採取了“中立”態度,並未阻止之後徐羨之的行動,結果徐羨之毒死了宋少帝,立劉裕的第三子劉義隆為帝,這就是締造了號稱“元嘉盛世”宋文帝。

05獨木支撐

宋文帝劉義隆不甘心做傀儡,登基沒多久,就以“弒君”的罪名把謝晦、徐羨之等參與謀害宋少帝的大臣盡數殺害。劉裕留下的顧命大臣只剩下檀道濟一人,但也被奪掉了兵權,而留下他的原因,是因為北魏雖然一直對南朝虎視眈眈,但他們最忌憚的檀道濟仍在。

南朝第一戰神,總結出“三十六計”,留下“自毀長城”一語


公元430年十一月,宋文帝以劉彥之為帥大舉北伐,但進攻受阻,遭到了北魏頑強抵抗,戰局僵持不下。無奈之下,宋文帝再次啟用了檀道濟,檀道濟出馬後,一路殺到山東境內,連勝30多仗。眼看就要打到北魏境內,可是當他追到歷城後,卻發現自己成了孤軍,原來其他的幾路軍隊都已經擅自撤退了。這時候的檀道濟,再次深入敵境,不但無人配合作戰,而且糧草都已經沒了。

北魏以騎兵為主,檀道濟以步兵為主,彈盡糧絕的局面下,打不能打,撤不能撤,雪上加霜的是檀道濟的手下有人叛變,將檀道濟底細全盤告訴了北魏,一旦北魏趁這個機會發動進攻,那麼檀道濟必然全局覆滅。

雖然如此,可檀道濟威名遠播,是北魏公認的計謀多出之人,所以北魏軍隊不敢輕舉妄動。主帥叔孫建選擇了待機而動而不是主動出擊,派了幾批暗探刺探情報,檀道濟得知後,故意將軍中僅有的一點糧食拿出來,在軍營裡大搖大擺地放宴飲,還大張旗戰地清點糧食,而實際上,那是他讓士兵裝了幾百麻袋的沙土,外面鋪上一層糧食。

北魏誤以為檀道濟又在使詐,始終不敢發動進攻。

這給了檀道濟充足撤退的時間,而他並沒有撒腿就跑,而是走一路停一路,慢慢悠悠的,讓北魏那些上慣了沙場的將帥以為是他企圖引誘自己追擊。北魏再次上當,任憑檀道濟如何“引誘”,北魏始終按兵不動。

結果檀道濟幾萬大軍,就這樣在北魏的眼皮子底下全部溜走了。

得知真相的北魏後悔不已,叔孫建更是氣得差點拔劍自殺。

此戰後,檀道濟被天下人公認為“南朝第一戰神”,他的聲望,也就在此時達到了頂峰。

05無辜被殺

凡事盛極必衰。

彭城王劉義康與檀道濟不合,劉義康經常在宋文帝面前說檀道濟有謀反之心,而宋文帝劉義隆一直體弱,擔心萬一自己不行了,無人可節制功高蓋主的檀道濟,於是決心對檀道濟下手,以除後患。

公元436年,宋文帝劉義隆以臥病為由召檀道濟入朝,檀道濟的夫人勸他不要去,認定這次“大禍將至也”,槽道濟不聽。結果就在檀道濟覲見完畢,準備離開的時候,宋文帝頒下詔書,以檀道濟收羅叛賊,圖謀不軌為由,將他殺害,同時被害的,還有檀道濟的11個兒子。臨刑之前,檀道濟悲憤異常,將頭巾憤怒地摔在地上,大喊:“你們這是在毀滅自己的萬里長城啊。”

當他的死訊傳到北方後,北魏君臣彈冠相慶,紛紛說:“檀道濟一死,南方再也沒有可以害怕的人了。”

14年後,宋文帝再次興兵北伐,號稱要“封狼居胥”,結果被北魏殺得頭破血流,還被打到了國都健康城下。

劉義隆站在城牆上看著連綿數十里的北魏大軍,懊悔道:“如果檀道濟還在的話,怎麼會有如此的慘敗啊!”

結語:劉宋王朝本來在國力和軍事實力上已經超過初生的北魏,而且手裡有檀道濟這樣智謀多端、勇冠三軍的戰神為將,若能軍民團結,上下一心,一舉殺入北魏,進而統一全國也不是夢想。

可是自劉裕去世後,後代皇帝一個不如一個,過了幾十年,大好的江山就被蕭道成奪了去。而痴人劉義隆留下的“封狼居胥”的笑話去留了下來,給後世以教訓和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