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駐村非遺大師的田園生活

象山駐村非遺大師的田園生活

象山駐村非遺大師的田園生活
象山駐村非遺大師的田園生活象山駐村非遺大師的田園生活

圖為陳春榮及其作品。

迴歸 用心為竹文化“梳妝”

陳春榮師從張賽利、張德和,從事竹根雕藝術創作30多年。他有不少作品在省、國家級藝術展覽中榮獲大獎,作品還被世界竹藤組織、浙江博物館等文博機構永久收藏。

“象山竹根雕作為實用器具一直都有,民間百姓時常就地取材,用毛竹製成日常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比如竹床、竹椅、瓢、量米的升,這些生活中的竹製用品無一不體現著農家的智慧和藝術性。”由於竹根雕材質的特性,不易保存,陳春榮說,古代竹根雕作品存世較少,民國之後由於種種原因,竹刻藝術精品趨於沉寂,直至改革開放後又重新復甦。象山竹根雕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象山竹根雕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容納繪畫、書法、雕塑、工藝等藝術百家之長,運用寫意的創作理念,根據竹根形狀、肌理,隨形施雕,使作品達到‘天人合一’。”

2011年,陳春榮從上海回到大徐鎮創立“象山縣春榮竹刻藝術館”,從事竹文化研究、創作、傳承和推廣。邂逅這片竹林是在幾年前,儘管當時的竹林一派野蠻生長的樣子,但在陳春榮的眼裡卻有獨到魅力,“我要用心為竹文化‘梳妝’。”

2017年,陳春榮租下這片竹林,合同一簽就是30年。他給竹林取了個名字——“春榮竹藝文化苑”。

12個和竹林同色系的集裝箱被他分區域放置,並劃分出根雕展示廳、工作室、茶空間等不同功能區塊。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中,現代與自然完美契合。陳春榮解釋說,在沒有辦法搞建築的條件下,又不能破壞原生態,保留竹林最初的風貌,只能選擇集裝箱。

生活 一隻鳥兩隻狗一片竹林

陳春榮開始日夜與竹林相伴,他成了一位駐村的非遺大師,過起世外桃源般的隱居生活。他認為作為竹刻者,不僅要愛竹還要懂竹,“這樣才能和竹子相互溝通,把作品做得更好。”

清晨,他會先在竹林轉一轉,“看望”他的竹子朋友。製作一件竹刻精品,對選材要求極高,他是一點都不馬虎的。“竹根雕的整個製作工序有10餘道,首先是選材,竹齡一般4—5年以上為宜。竹齡過短,則質地粗糙脆軟易蛀;竹齡過長,雖老但硬易裂。冬竹更佳,砍竹後,竹根在山地裡及時挖出處理再蒸煮曬乾。材料的優劣非常重要,它會直接關係到作品的質量。”偶爾發現一根天然長彎的竹子,他會很激動,因為這個弧度正是創作上品的最佳選材,可遇而不可求。當然,竹根雕創作過程中還講究手、眼、心並用,最關鍵在於立意,“要讓作品形神兼備,給觀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間。”

偶爾有三三兩兩的遊客誤入竹林,被這片“世外桃源”所吸引,帶來一縷城市煙火氣。大部分時間,一隻鳥、兩隻狗、兩隻孔雀和一群雞,成了這片竹林最靈動的存在。

上午,春日的陽光正好,陳春榮把工作室的大桌子擺放到竹林間,聽風賞竹開始一天的創作。他也不忘泡上一壺茶,忙裡偷閒時抿一口清茶,捋一捋思路。

至今,陳春榮已為竹文化苑投入100多萬元。對於這片竹林的後期規劃,他的腦海中已有大致思路:“在溪邊蓋個茶寮,這裡建一個荷花池,讓城裡喜歡藝術文化的人到這裡能有一片棲息之地;每年還可以舉辦竹刻藝術品展覽或藝術文化交流。還可以把這裡做成青少年傳統文化培訓基地,讓孩子們親近大自然、瞭解竹文化。只要跟竹文化元素相關,都可以考慮實施。”

位於象山大徐鎮東北部的下院村,三面青山環抱,村前平野舒展。村裡有一片竹林飄然出塵,春光投射幾縷斑駁,耳畔風吹簌簌聲響,這分明是從蘭亭序裡走出來的實景。

陳春榮,浙江象山人,1974年生,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象山縣級非遺竹刻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同時也是這片竹林的主人。2017年,他承包了這片竹林並住了下來,給這方天地取了一個名字——春榮竹藝文化苑。一隻鳥兩隻狗一片竹林,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竹都成了他的朋友。夕陽下創作閒暇時撫琴,每天醒來最先聆聽來自大自然的天籟之音。每個無意間踏入竹林的人都會感嘆“簡直是仙境”。

鄉村振興建設不斷加快的當下,呼喚越來越多手藝人的迴歸。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一些年輕人則開始嚮往古風慢生活。陳春榮的田園生活吸引了眾人慕名前往,嚮往李子柒般生活的90後姑娘、想開個“古法染坊”的數學老師、要和這片竹林做“鄰居”的業餘畫家……春日午後,下院村因他們的到來顯得生機盎然。

嚮往 城裡人手藝人都想留下來

事實上,已經有人慕名而來。陳春榮的助手王瓊莉今年28歲,此前從事服裝成衣管理工作。她說,“天天早八點上班,夜晚還經常加班。節奏快工作程式化,我覺得自己之前就是一個為工作而工作的機器人,與心中的嚮往背道而馳。”

年初,她在網上看到春榮竹藝文化苑招聘的信息,就來應聘了。她第一天到竹林上班是個煙雨濛濛的早晨,“吸進鼻腔中的空氣微潤,帶著一絲涼意,竹林霧氣籠罩宛如仙境。我當時就想,就是這裡!我要留下來工作,像李子柒般的生活。”

孫麗莎是象山丹城一所小學的數學老師。4月8日下午,她和朋友張弛前來拜訪陳春榮,“陳老師,我們想在竹林周邊租個房子,想和您做鄰居。”去年,孫麗莎到下院村踏青,發現了這片竹林和隱匿在此生活的竹刻大師陳春榮,便撬動了她心中所想。除了日常教學,孫麗莎最大的愛好是“古法印染”,為了學習印染,她的空餘時間都行走在鄉間,拜師學藝。“你看這條圍巾,是我自己動手藍染的。” 孫麗莎說,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藍染始於中國,“藍染的色澤會隨著歲月的沉澱而變得不同,獨一無二。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最後又重歸於自然,這片竹林給了我同樣的感受。”

拾植釀酵,染一匹布,一層一染,瀰漫草木香……在這片遠離城市喧囂之地傳承古法印染,這是孫麗莎退休後向往的生活。業餘畫家張弛也想好了,“我也要在這裡駐紮下來,出門就是竹林,繪于山水之間。”

未來 文旅融合帶動鄉村遊

作為全國知名的“中國民間藝術(竹根雕)之鄉”,象山是竹根雕最有實力的地區。下院村相關負責人表示,下院村近幾年著重抓治水工程和“水文章”相關的特色村創建工作,成效不錯,“潺潺溪水清澈見底,原木色護欄延伸至村子深處,紅褐色瀝青遊步道通向村口。村文化禮堂對面還有人工觀賞湖,我們對原有山體石壁進行改造修復,修建了迴音縈繞的喊泉,湖底建設了音樂噴泉,尤其是夜幕降臨,花燈初上,蜿蜒曲折的噴泉在霓虹照耀下別有一番景緻……”

竹文化顯然是目前下院村文化濃縮的一個窗口,以藝術文化為引領,助推傳統竹根雕手工藝,發展藝術衍生品等,而後通過文旅融合實踐,帶動鄉村旅遊。他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載體,觸動遊客的內心,讓他們留下來。

據悉,未來春榮竹藝文化苑還將增加竹文化培訓課堂、非遺竹刻親子體驗、禪修營地等項目,讓更多的人瞭解竹刻,傳承和發揚竹刻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