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中年男人,後來都活成了唐僧

每個中年男人,後來都活成了唐僧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如是寫道。

從前,我們覺得《西遊記》就是師徒四人斬妖除魔的精彩故事,後來才明白,《西遊記》是一部現實的人生。

小時候,喜歡悟空的正直勇敢;

成年後,欣賞八戒的玲瓏可愛;

工作後,佩服沙僧的任勞任怨;

直至人到中年,才終於醒悟,原來自己也是那個肉體凡胎的唐僧。

每個中年男人,後來都活成了唐僧

中年的唐僧,背上是擔不起的責任

看西遊記的人,大多不喜歡唐僧。

作為師傅,他偏執、迂腐、忠奸不辯;作為高僧,他猶豫、搖擺、善惡不明。

那些性格直爽、壞得純粹的妖怪,似乎都要比唐僧可愛幾分。

尤其是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時候,唐僧不由分說將悟空趕回花果山,恨的人牙癢癢:自己沒本事就罷了,徒弟辛苦除妖護你周全,你卻恩將仇報趕人下山。

但我們又何曾考慮過唐僧揹負著多大的責任呢?

《西遊記》第十二回中,觀音菩薩來長安找到正在主持法事的唐僧,對他提起西天取經之事時,是這樣說的:"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泱泱大唐,人才濟濟,可佛法卻不過是"誦經超度,參禪打坐"的小乘,唐僧此番西行,擔負的是一個國家文化交流的重任。

一路向西,山高水遠,妖魔鬼怪不斷,還有八十一難。

難嗎?

每個中年男人,後來都活成了唐僧

當然難,但決不能放棄。

唐僧西遊,就是一場"回小向大"的歷程。他不是孫悟空,沒有火眼金睛;他不是豬八戒,不能隨心所欲。他只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凡人,一個慈悲為懷的高僧,一個一心一意求取真經的行者。

我們看到了唐僧的軟弱,卻沒有看到他的責任。就像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中年男人,可能是頹廢的,油膩的,可背上的責任就像一座隱形的大山。

你看不見,但它就在那裡。

還記得那個在冰天雪地裡含淚吃著蛋糕的中年人嗎?

縱是寒風凜冽,縱是天降大雪,他也要守在那個無人問津的老虎車旁邊。

他不敢停,也不能停,因為在他的背後,是嗷嗷待哺的孩子,是年歲已高的老母,是等著他養活的一家人。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說:"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少年不識愁滋味,中年方知萬事難。

本以為有了家就有了世外桃源,卻發現養家的壓力就是那重重壓身的五指山。

中年的唐僧,嘴裡是停不下的嘮叨

因為電影《大話西遊》,唐僧被安上了"話癆"的諢名。

悟空打妖精,唐僧教訓他:"人是人他媽生的,妖是妖他媽生的,只要你有一顆善良的心就不再是妖,是人妖。"悟空丟月光寶盒,唐僧又教訓他:"月光寶盒是寶物,你把它扔掉會汙染環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麼辦,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對的。"

就連和悟空被妖怪捆在一起的時候,唐僧依舊不改其嘮叨的本性,高盛唱響一曲《ONLY YOU》,惹得悟空一個金箍棒打過去,這才住口。

以至於網絡中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唐僧男",專指那些又囉嗦又死板的男人。

每個中年男人,後來都活成了唐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