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海洋一片愛

先提難中易三個小問題:雞是怎麼交配的?大概知道這個過程的人屈指可數,農村常有 “壓蛋兒” 的說法,而其實雞的交配過程形同狗類,這個大多數夥伴肯定都看過,只是時間更短而已。那麼換個簡單些的,人怎麼交配呢?好吧,這個用詞不太恰當,不過哪怕沒有經歷生理衛生課的同學也不會對此陌生,古書《金瓶梅》中用105處地方几乎呈現了所有人類可以達到的體位,有興趣的可以私下去了解。接下來就是最難的那個了,海洋動物如何交配呢?也許你是趙忠祥老師的鐵粉,在漫長的《動物世界》裡見識過這等奇妙場景,但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不夠了解的,而如果細分出魚、蝦、鯨、烏賊、海馬等等動物,任你打破頭顱也猜不到其中的詭異。

那麼《海洋中的愛與性》就有其用武之地了,作為“不正經”流派的科普書籍,作者馬拉·J·哈爾特身為保護海洋的志願者代表、海洋生態學家,用近乎最直觀的表達以及略帶幽默的調侃將海洋世界中的繁衍故事娓娓道來,若說看狗狗交配有些噁心,看人又容易違反,觀看海底世界就不會有那麼多生理和精神上的壓抑了。生命在於活塞運動,繁衍是社會向前進步的本錢,而當你看完它更會驚奇地發現,研究魚類性愛的潛語言,與保護海洋同樣重要。

一片海洋一片愛

“九九八十一難”的繁衍之旅

曾在老家聽過河塘裡的魚類繁殖過程,不過是雌性將卵子排出體外,再由雄性用精液上釉,而這一特點的魚類我們可以統稱為“卵生”,雖然魚子七零八落不好保護,但奈何基數龐大,這也才使得它們可以完整地“傳宗接代”。

不過這項運動放在海洋裡就顯得不那麼容易呢,一來範圍太廣,二來安全太差,所以如果個體表現並不積極,更容易變成“單身魚”孤獨終老。

其實對於它們而言,繁衍的過程與我們並無二致,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尋找伴侶、確定關係、運用體位、應急處理。大家都應該聽說過52赫茲鯨魚的故事,它的孤獨到死,歸根結底是語言不對,人類語言不通並不影響交往,但對它們來說,沒有語言連找個朋友都很困難。

書中總結了雄雌雙方在尋找另一半中所採用的方法,分別有——移動標記型、手舞足蹈型、體香吸引型,通常這樣的相遇方式也同樣是調情的開始,對於海洋生物來說,相逢即是有緣,只要看得過去,都可以一炮泯恩仇。而這其中也有異類,便是偷情型的烏賊,它們在一年一度的群p“海天盛筵”,總有那麼些個不佔優勢的弱者,在幾萬只烏賊中渾水摸魚,用高超的騙術和模仿能力偷得片刻雲雨。

一片海洋一片愛

而在體位姿勢中,作者是這樣描述的——“性是一項身體接觸運動。”這裡有奇奇怪怪的生物,比如珊瑚和扁蟲;這裡有想象不到的生殖器,例如倒鉤和觸角;這裡也有著紛亂錯雜的社會關係,例如3p和偷情。海馬是難得的一夫一妻致,可在海洋王國這個開放式的性愛舞臺上,這種單調的生活習慣也難入哈爾特阿姨的法眼。

在前幾年的網絡上還流行過這樣的笑話:一對新人在教堂接受祝福,這時跑進來一位帥氣的男人,他來到新娘面前說,“這裡是車鑰匙和房產證,我只讓你離開他。”新娘滿眼星星的望著這位天降王子說了聲好,下一刻男人便拉著新郎手說“跟我走吧,我說過她並不適合你。”當然在現在來說,同性戀已經是可以接受的信息訊號,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緩解男女比例失調的危機。但在海洋中的應急處理則更絕,它們其中的有些種群可以將多餘的“單身貴族”變形,從而應對雌雄失衡,在這其中蝦虎魚甚至可以多次變性來滿足生態需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古人誠不欺我。

一片海洋一片愛

當然在作者的筆下,散播“性愛錄像”並不是她最主要的事業,繁殖離不開足夠數量的種群,他們藉助著對海洋動物性生活規律的研究,來找尋一個平衡的辦法——既不影響人類的生活,又能夠保護它們更長久地存在著。老家捕魚便有條約定俗成的規矩,即抓上來的小魚要放生,涸澤而漁的警示自古便有。當然對於更大的海洋來說,這條路上必然充滿艱難,但在她歡樂的字裡行間也不難看到,她的確真心熱愛著這片藍色天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