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是諸葛亮臨終前欽點的接班人,地位能和諸葛亮比嗎?

蜀漢其實自入川以來就存在"為保全自身利益"的益州派和"北伐興漢"的荊州派相爭問題。大多數有節氣的益州人要麼戰死要麼閉門不出了,出來為官的多是牆頭草,誰當蜀中主人不重要,只要我當官、保全自己家族利益,無所謂。從荊州派精英慢慢消耗殆盡,這個問題就凸顯嚴重了。國土資源相差懸殊,不出戰一搏,拼發展守安逸, 只能被魏國吞併。在晉勢力看來,滅蜀之後保全蜀的政事勢力,但是之前怎麼也是敵對國,得樹立一個反面典型。這個反面典型肯定不能是劉禪,人家好歹是蜀漢勢力領導人,當時影響力最大的除了劉禪,就諸葛父子和姜維了。

姜維是諸葛亮臨終前欽點的接班人,地位能和諸葛亮比嗎?

而諸葛父子是武侯後代,而且為了保衛蜀漢戰死了。不說別的,在忠義這個點和諸葛家的影響力下,諸葛父子完全可以塑造成正面典型:為了君王社稷獻身。那麼人選就只有姜維了,滅國的時候你就一直反抗,這麼多年來曹魏和晉的損失基本也來源於你,諸葛父子雖然死戰,但是也就那麼一回,你姜維一直來打,為了安撫那些和姜維對打犧牲的將領和兵員,你肯定要背黑鍋。蔣琬對於姜維的安排多是側面襲擊,或者去安撫關外。

姜維是諸葛亮臨終前欽點的接班人,地位能和諸葛亮比嗎?

後來費禕上陣了,更反對姜維的北伐,姜維要去打,他就限制姜維只能帶萬把人。子午谷奇謀還要多少人呢?萬把人給姜維去打曹魏,也就是去打游擊的,而不是大面積的作戰。由於姜維的軍事主張,他並沒有太多的機會去做到諸葛亮一樣內政外戰一把抓。狂奔的人,要麼豪邁地衝過終點線,要麼跑死。由於許多偶然和必然,姜維最終跑死了。這些偶然和必然到底算不算在姜維頭上,也很難講。比如蔣舒投降,並沒有記載是誰讓他去守陽安關的,只能說想出這個主意的人應該腦袋多多少少沾點毛病,"蔣舒為武興督,在事無稱"。

姜維是諸葛亮臨終前欽點的接班人,地位能和諸葛亮比嗎?

換句話說,一個能力不出眾的人,拿來守重要的戰略地點,對付曹魏還是太弱了些。然後傅僉還真信了他的"子以保城獲全為功,我以出戰克敵為功,請各行其志",只能說蜀漢的人才搭配真的是有一絕。這兩個人在演義裡和姜維關係很大,但是史書裡似乎並沒有記載三人的實質關係,姜維當時到底知不知道這個人事安排,有沒有提出反對,也都沒有什麼史料能證明。劉備集團的合法性並不高,大耳賊帶著他的集團來到蜀地,以蜀地少有的資源去對抗吳魏南蠻,本來蜀地百姓在張魯等人的統治下,法律寬鬆、物質充足。

姜維是諸葛亮臨終前欽點的接班人,地位能和諸葛亮比嗎?

到諸葛亮統治時期,整個蜀國基本上就是一個軍國主義,網上流傳的什麼"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姜維一個北方人為啥卻被諸葛亮作為自己繼承人,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於,蜀中精英為了維護本土利益根本不想去耗費蜀中人力物力去搞什麼北伐,而諸葛亮、姜維一旦停止北伐,他們統治的合法性就會消失。假設一個漢中人在諸葛亮北伐時服徭役,每三年到魏國運了幾個月糧食。姜維的時候每一年都要到魏國境內運幾個月糧食。而且姜維是蜀國最高武官,和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權利是一樣的。在費禕董允後姜維確實為蜀漢名義最高軍事武官,但是不服他的人多了,他可以調動的根本沒法跟諸葛亮比。

姜維是諸葛亮臨終前欽點的接班人,地位能和諸葛亮比嗎?

有人說百姓運糧確實苦我同意,但說跟武侯的權利是一樣的我不贊同。權利是要落到實處的。但是很顯然姜維的打了大折扣。姜維自延熙十六年費禕死之後,連著五年用兵,其中十九年還吃過一次大敗,這樣連續不斷的征戰恐怕不是諸葛亮願意看到的。其實蜀漢末期很多人不是反對北伐,而是反對沒有節制連年動眾的北伐,北伐本身是正確的,只是姜維這麼搞大家都吃不消。

姜維是諸葛亮臨終前欽點的接班人,地位能和諸葛亮比嗎?

蜀漢沒有太多資本,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蜀漢幾乎沒有機會了。鼎立局面一旦形成,蜀國的開發.恢復速度就沒法和魏國的恢復速度比了。事實上夷陵之戰後,魏吳就認為蜀國沒機會了,孫權在中搞事,陳群寫信勸降,誰曉得諸葛亮硬是恢復了國力,而魏國遭到吳蜀鮮燕四線牽制,真沒有恢復得更快一說,你可以去讀讀杜恕傳的內容,他論述魏國朝政弊端,認為各州都太重於軍事,已經破壞了經濟發展。魏國自曹叡死後,司馬懿和曹爽展開內鬥,再到司馬師、司馬昭擅權,都使得魏國內部極不穩定,形勢沒有相較軻比能、公孫淵時期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