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那深淵

《人類清除計劃》一共拍了4部,從第一部到第三部格局逐漸變大。第一部是單純的室內逃亡恐怖片。第二部跟第一部差不多,只是室內逃亡變成了室外,視角擴大,著重刻畫沒有法律和道德約束下人性的罪惡。還加入了對“大清洗”存在的思考,慢慢有人用武力反抗權貴和大清洗。第三部把高度再次拔升,用羅恩參議員這一人物,探討國家法律和政治哲學。

避開那深淵

《人類清除計劃》中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極端的環境,去想象和討論人性。像“大清洗”這種計劃,目前在世界上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是不可能產生的。倒不是我們的人性底線有多麼崇高,而是不至於墮落至此。我們可以利用“想象”這個工具,來構建一個新的、符合我們現實中達不到的條件的世界,用於研究一些問題,並用電影表達出來,這很好。同時也讓電影更有深度。

羅恩參議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對她的“不能變得和敵人一樣”這一信條的堅持。哪怕幕後的政府官員,派人四處追殺她,想暗中解決總統競選的對手,暴力鎮壓起義軍,她也竭力阻止指揮官殺了議員。感情之真摯,意志之堅定,令人動容。

“用不正義的手段對待不正義,本身就是一種不正義”這是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一種哲學思想。這一思想對西方文化影響非常深遠。我印象最深的是《星球大戰》中的一種理念,“正義不是為了消滅我們恨的人,而是為了拯救我們愛的人”。還有蝙蝠俠的“不殺原則”,堅持將罪犯繩之以法,而不是因為自己可以做到就用私自判決。尼采也有一句很著名的話“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也成為惡龍。你凝視著深淵,深淵回以凝視”這句話說得相當隱晦。“惡龍”之所以為“惡龍”,邪惡之所以是邪惡,是因為它打破了某種“底線”(也就是“深淵”所象徵的意義),讓他的罪惡肆無忌憚的延伸。而我們鬥不過“惡龍”,是因為我們還有所顧慮。為了擊敗“惡龍”,我們必須消除顧慮,與惡龍同樣打破我們的“底線”。“惡龍”被我們消滅了,可我們如何保證自己不是下一個“惡龍”呢?

為什麼正義總是需要“被伸張”的那一個?為什麼正義永遠是被動的,只有當罪惡發生時才會“被需要”呢?柏拉圖以及後來類似的這種思想完整回答了這個問題。正因為正義是被動的,所以它才能夠被稱為正義。一個逃犯在大街上搶了你的錢還要捅你一刀,在當時你為了保護自己反手捅他一刀,這可以。但是如果你逃跑了,晚上睡覺時翻來覆去氣不過,提著刀找到那個逃犯把他安排了,這你就是在“用不正義的手段”來懲罰“不正義”。表面上看你是讓壞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你跳過了法律程序,你是為了自己才下狠手,本質上你和逃犯沒有區別。

回到電影中來,羅恩議員堅持沒有沒有逾越底線,選擇以血還血,用光明正大的投票競選上臺廢除了大清洗。大清洗這種行為的原理就是:底層階級和上層階級的矛盾激化怎麼辦?消滅底層階級就沒有階級矛盾了。從電影中來看大清洗確實讓美國經濟復甦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原本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四部電影中多次提到,大清洗是政府抹殺窮人的幌子,實際上自相殘殺的人並不多。為什麼大清洗中死去的多是窮人呢。一個原因是富人掌控資源的能力,使得窮人成為待宰的羔羊。第二部中我們能看到,權貴和富人們想要“釋放罪惡”,只需要花錢買人,然後“清洗”就可以了。而窮人們都去上街血拼。還有一個就是底層階級負面情緒較多,他們面對的不僅僅是經濟衛生缺乏機遇等問題,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低。第四部中表現出,負面情緒積壓後他們選擇犯罪來宣洩而不是其他平和的方式。底層人民也許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對大清洗甚至還樂在其中,但這不是政府對他們不管不問,放任他們自相殘殺的理由。大清洗是政府的一種極其不負責和消極的治理手段,建立在血腥上的繁華,會腐蝕一個整個國家,永遠不會得到人民的尊敬。

還有你可以看到,最先參與大清洗的,是底層階級,最先覺醒和反抗的,也是底層階級。這恰巧印證了魯迅先生所說的“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滑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