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探尋古風詩詞中的清明節習俗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詞的國度,在古時候,國人評價一個人的文學水準高低,最重其人在詩詞方面的造詣,就連替朝廷選拔人才的科考,也要考察詩詞的寫作水平。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探尋古風詩詞中的清明節習俗

在我國詩詞最為鼎盛的唐朝跟宋朝,各路詩人、詞人百花齊放,在詩詞的浩瀚星河之中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明珠。而近代國人,也有不少古風詩詞的佳篇。在這些詩詞中也不乏對民俗與節日的描寫,其中就有許多關於清明的詩詞。

一、詩歌中的“掃祭”風俗

清明節活動,最重要的一個項目是掃墓,祭祀祖先,這一風俗最初來源於上古的“巫祭”活動。在國家公祭的時候,大家要先沐浴焚香,準備好香花果燭,把它們擺到人文始祖的墓前,先點上三支香,再取來一隻火盆,把白色的冥幣在墳頭焚燒,祈禱神靈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家祭的時候則要準備好鐵鍬,上墳去除掉雜草,補好墳頭被社鼠、城狐打穿的洞穴,讓祖先在“地府”得享安寧。關於掃祭,各個地方的風俗大同小異。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探尋古風詩詞中的清明節習俗

撒紙錢。唐代白居易有詩云:“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說的是當地的人民上墳要撒紙錢的習俗,而在另一些地方,掃祭時則要燒紙錢。

放鞭炮。在一首清明詩中寫道:“清明祭祖雨綿綿,爆竹聲聲喚祖先。”也就是說,上墳的時候,大家是要放鞭炮的。關於這個習俗的來歷,有的人認為,這是想通過放炮仗驅走別的鬼怪,好讓祖先可以獨享“血食”(祭品)。如果公祭的話,除了放鞭炮,還會請來鼓樂吹吹打打,這樣會顯出“喪禮”的隆重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並不是每一個時期,都認為上墳放鞭炮和鼓吹是恰當的行徑。比如在唐玄宗時期,國家就曾經明文禁止在上墳的時候作樂。首先,放鞭炮其實就是違了“寒食”不生火的禁令;其次,上墳之後踏青,在附近野餐娛樂,顯得對逝者有些不尊重。因此,在開元二十四年,玄宗下旨提示子民,上墳的時候,應該泣拜,不許作樂,否則是要挨杖刑的。不過,這個禁令後來並沒有得到執行。

二、古詩中的“插柳”與“推燕”

宋代大家陸游有《春日絕句》雲:吏來屢敗哦詩興,春作常妨載酒行。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陸游是浙江紹興人,他寫這首詩說明在宋朝的時候,他的家鄉一到清明,家家戶戶都有“插柳”的風俗。關於“插柳”的起源,歷來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最為著名的,還要數介子推的傳說。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探尋古風詩詞中的清明節習俗

相傳春秋時,介子推對重耳有“割股療肌”之恩。重耳後來當上了國君,卻在封賞群臣的時候,遺忘了介子推。後來,介子推發現在重耳的國家裡,奸佞當道,綱常敗壞,不值得再留下。於是,他就辭官走人了。重耳想讓介子推回朝當官,介子推帶著母親躲進了深山。

於是,重耳叫人放火燒山,想要逼介子推出來,沒想到一把火將介子推和他母親都燒死了。介子推和母親死的時候,抱住了一株柳樹。所以,百姓們都被介子推高潔的品行感動了,每年到寒食節的時候,都會用“插柳”的方式來紀念他。

宋朝的《歲時雜記》中記載,當時江淮一帶“插柳”習俗最盛,家家戶戶都插柳。《東京夢華錄》中介紹了“插柳”的方式,提到有人用麵粉和棗泥來做成燕子的形狀,將它串上柳條上,起名叫“推燕”或者“子推燕”,就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探尋古風詩詞中的清明節習俗

古人“插柳”又有許多方式,有的是插到門前,有的是折柳贈送到處玩。其中折柳太狠,差不多把柳條折絕了,於是又有人寫詩勸大家留手說:“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你一個人都拆完了,明天我還有朋友要出城,我拿什麼贈送給他呢?

少女們則是最愛美的,她們喜歡把細細嫩嫩的柳枝,佩戴在鬢邊,正如元稹在《寒食日》中寫的那樣:“美人寒食事春風,折盡青青賞盡紅。”而兒童們就用柳條來編成環狀,戴在頭頂上。

三、古詩中的“踏青”

陸游在《一百五日行》中寫道:“一百五日東郊時,陂塘水滿雨如絲。人家青煙不禁火,俚俗豈復思子推……風吹雲破日下照,小灘碎礫光陸離。停車暫憩道傍舍,解囊且補殘春詩。”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到了南宋後期,當時的人們已經不過“寒食”、不禁菸火了,並且大家也很少想起介子推的故事。寒食、清明合一之後,除了掃墓的風俗還保留著,更多的時候,人們只是想去“踏青”、“賞春”。掃墓之後閒來無事,坐馬車四處亂逛。看風吹雲,暖陽照到草地上,碎石子反射出各種光芒,趕緊停車下來,把它寫進詩裡,好不愜意!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探尋古風詩詞中的清明節習俗

在陸游的另一首詩中則寫道:“鏡湖春遊甲吳越……十里笙歌聲不絕。”這是說在寒食、清明快要來的時候,吳越的兒女們早就等不及開展春遊活動了,笙歌不絕於耳。清明原本合併了“上祀”節,後者在先秦時期,包含了男女唱合的項目。後來這一傳統被拋棄了,卻在越南被保存下來。至今越南人過清明,還會有男女互唱活動。

另外,陸游還有一首《西湖春遊》,其中寫道:“清明後,上巳前,千紅百紫爭妖妍。鼕鼕鼓聲鞠場邊,千秋一蹴如登仙。”到了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日,或者在那之前,吳越的人民已經等不及節日的來到,就開始盪鞦韆、蹴鞠和唱歌了。所以元稹又有詩云:“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遊。碧水青山無限思,莫將心道是涪州。”

結語

古詩詞中的那些精品,真正地做到了“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其中涉及了清明節許多有趣的習俗,比如插柳、吃“子推燕”、踏青與掃墓的講究等等。古人自發地把莊嚴的祭祀,與輕鬆的娛樂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民俗風景畫冊。不過,唐玄宗不明白,清明的節俗,是從上古流傳下來的,自帶其獨特的天然性。因此,他想要讓人在墳頭“哭泣”,而不許過後賞春、遊玩,這一願望是無法實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