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袜子,2块五一双,造就了补袜子这个行当

解放后出生,在农村长大,经历过那个年代特有的三种袜子:布袜子、线袜子和尼龙袜子。

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不知道什么叫布袜子。小时候我就穿过,结实耐穿,但很不舒服。布袜子,底和筒都是用布做的,分别做成,然后再合为一体,这样才成为一双完整的袜子。

60年代的袜子,2块五一双,造就了补袜子这个行当

做袜子是件功夫活儿,决不是一天半天便能做成。记得母亲做袜子,一针一线,细密的针脚,且缝了,怎么也得缝上个两三天。慈母手中线,儿子脚上袜。一点不假。

60年代的袜子,2块五一双,造就了补袜子这个行当

由于布袜子制做成本太高又不耐穿,棉线袜子也就成了主旋律。棉袜穿着舒服,柔软又吸汗,但是弹性很差,尤其是袜口常常滑落到脚脖子上,堆成一团,既不美观,也不保暖。那时的印染技术差,棉袜子的色彩不仅单调,而且着色力差,洗一次袜子掉一次颜色。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它不结实,夹在脚和鞋之间,整天私下里亲密接触,三磨两蹭,穿不了多久,脚趾和后跟部分就有可能磨破。

60年代的袜子,2块五一双,造就了补袜子这个行当

袜子破了,再买新的就得花钱,虽说是一两元的事,但多数家庭没有这笔开支。买不起新就只能打块补丁将就着,所以都是补丁摞补丁。好在那时候的人们穿袜子以保暖实用为主,好看不好看是顾不上了。

到了1963年,全家给爷爷过十年大寿,没有半点鸡鸭鱼肉,也没有啤酒葡萄酒。只有妈妈用点心票买的月饼和核桃酥。那时家里贫穷极了,吃点心比过年还舒服。

60年代的袜子,2块五一双,造就了补袜子这个行当

最后妈妈送了我一双袜子,珍贵。尼龙的。第二天我去商店看了下价格,不但要工业券,一双两块伍。 两块伍,在当时是个不小的花销。于是我便穿在脚上再踏个木制塌拉板四处臭显摆炫耀,唯恐别人看不到。

开小文具店的刘爷爷是那时候的高材生,他说解放前市场上就有,都是进口货。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有补袜子这个行当,以前的袜子破了,补补还能再穿,儿时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