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尺工凡六五乙——那些年,我們唱著這些歌改朝換代


上尺工凡六五乙——那些年,我們唱著這些歌改朝換代


鞏金甌


六天前,也就是1911年10月4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三),一首名為《鞏金甌》,由嚴復作詞,附和著自康熙、乾隆流傳而來的宮廷曲調,被正式確定為大清國正式的國歌。


這是中國第一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法定國歌


譜寫國歌——這是曾國藩的次子曾紀澤在三十三年前出訪英法等國,產生的念頭。


那個年代,當站在各路列強之間,陪著英國人聽完了《天佑女王》、陪著

法國人聽完了《馬賽曲》……在那些外交禮儀場合裡,沒有屬於自己國家的一首歌,可以比肩世界,唱響世界,曾紀澤感覺到了難堪與尷尬。


於是,他產生了要有國歌的念頭,並且親自譜寫一曲《普天樂》,上報朝廷准許作為國歌。


可惜的是,滿目瘡痍的大清當時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有誰會來在乎一首歌呢?


所以,如今只剩下幾句歌詞流傳下來的這首《普天樂》,就成為了半官方的遮羞布,傳唱於海外,卻始終不被國人所知,這幾句剩下來的歌詞是這樣寫的:


一統舊江山

亞細亞文明古國四千年

最可嘆,猶太、印度與波蘭

亡國恨,談之心寒


又過了幾年,興許是曾紀澤感覺到《普天樂》太過飽含唇亡齒寒的悲愴感吧,另一首歌《華祝歌》替代了它,成為了在各種外交場合,用音樂輸出的大清形象。它的歌詞是:


聖天子 奄有神州

聲威震五洲 德澤敷於九有

延國祚 天長地久

和祥臻富庶 百穀盡有秋

比五帝 邁夏商周

梯山航海 萬國獻厥共球


一首歌囊括了大清國的遼闊疆土,也訴說了自三皇五帝開啟的文明,更多的是一種對繁榮昌盛的嚮往。


一邊是國內持續動盪的時局,一邊是清使曾紀澤在海外必須要裝出來的天朝威儀,一首歌唱出了"面子",也唱出了"面子"背後的辛酸苦辣、無可奈何。


接下來,替大清國譜寫國歌的就變成人人都熟知的北洋重臣——李鴻章了。


1896年,當他代表大清國出使西歐與俄國的時候,各國都會列隊相迎、奏響國歌,以表示對李鴻章的敬意畢竟在當時的世界舞臺上,他是伊藤博文口中"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但是,遲遲未定的國歌讓大家有一些尷尬,總不能只演奏東道主的國歌,而不演奏來訪國的吧,這未免太失禮儀了。


於是,情急之下的李鴻章,用家鄉的唱腔配樂,選了一首王建的七言絕句,臨時改造了一首國歌出來,從此這首歌被取名為《李中堂樂》


金殿當頭紫閣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 五色雲車駕六龍


後面還有隨著大清國陸軍成立一起被歌唱的《頌龍旗》,也曾半官方的充當了一段時間大清國的國歌,直到下面這首《鞏金甌》的出現。


鞏金甌 承天幬 民物欣鳧藻,

喜同袍 清時幸遭

真熙皞 帝國蒼穹保

天高高 海滔滔


上尺工凡六五乙——那些年,我們唱著這些歌改朝換代


很可惜,這首正式意義上,法定的國歌在神州土地上才被唱響了六天,隨著一聲槍聲,整個大清國的形勢就風雲突變了。


也是從此,自唐代伊始記錄譜曲的方法——工尺譜就成了幾近失傳的傳統了,上尺工凡六五乙逐漸被1234567以及五線譜代替了。


四易其歌


六天的時間過去了,一聲槍響帶來的武昌起義,掀起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從1911年10月10日開始,到1912年2月12日宣統退位,短短几個月的時間,中國結束了長達上千年的封建統治,新世界開始嶄露頭角。


伴隨著新世界而來的第一首國歌是

蔡元培先生對公眾徵集,由中華國臨時政府最終選定的《五族共和歌》


亞東開化中國早 揖美追歐 舊邦新造

飄揚五色旗 民國榮光 錦繡山河普照

我同胞 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通俗易懂的歌詞,昭示著天下大同,國民心之所向,也表明了我們當時在世界的位置——揖美追歐,從1912年開始。


但是沒多久,這首歌就被廢棄了,原因是時局的變化,讓南北各方在總統人選上意見不一。


元首未定,更何況一首國歌呢。於是我們又見到了,接下來出現的一首歌,被改編了的

《卿雲歌》,這首歌原本就是自古有之,最早被記錄在《尚書大傳·虞夏傳》中,後來被添加上了一句傳說中,舜在位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就成了作為國歌時的這個樣子:


卿雲爛兮 糺縵縵兮

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

時哉夫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歌詞的譜寫暗示了全國上下對袁大總統的鞭策與監督,最後這一句又傾注進來了一種濃濃的不信任感。這當然讓大總統如坐針氈了,所以在他授意下,國歌再一次被替換了,一首氣勢磅礴的《中華雄立宇宙間》橫空出世了:


中國雄立宇宙間 廓八埏,

華胄來從崑崙巔

江湖浩蕩山綿連

共和五族開堯天

億萬年


怎麼樣,是不是開始氣壯山河了,這也是在大總統的治下,希望給民眾帶來的美好願景——中國的強大之夢。


可惜好景不長,袁大總統扛不住"皇帝"二字的誘惑,在這首歌頒佈沒幾個月就宣佈恢復帝制,國歌中的"共和五族"也一併改為了"

勳華揖讓"。其中,勳華是堯舜的並稱,一句歌詞的改變讓人看到了大總統的司馬昭之心。


袁大總統的帝王之夢並沒有做多久,倒行逆施的做法就引發了討袁的各路人馬。中國也就一直在共和、復辟、討伐的漩渦中不停打轉。


1921年,恢復了共和國統治的國家再一次頒佈國歌,恢復了上面提到的《卿雲歌》,歌詞也被換成了:


卿雲爛兮 糺縵縵兮

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

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


是啊,祥雲燦爛,曲折而瀰漫,太陽與月亮的光輝照耀在天地之間,日復一日。這樣一首藝術化、抽象化的歌曲被定為國歌,與當時的奮進精神顯得多少有點格格不入。所以沒用多久,五年後,民國就再一次更換了國歌,這一次的歌詞引用的是

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對師生髮表的訓詞:


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 以進大同

諮爾多士 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 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 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 貫徹始終


而這首歌從此未換,一直在被傳唱著。


卿雲之志


一首歌,寥寥數字,幾段旋律,卻因為外交需求而生,又因統治目的而變,成為了國家意志的象徵。在那個戰火紛飛,改朝換代,從落後到文明的年代裡,近十次的更換。也像城牆上昨天懸掛,明天摘下的各色旗幟一樣,讓人應接不暇。


而唯獨那首被改詞的《卿雲歌》唱出了,萬物不息,和光同塵。


卿雲爛兮 糺縵縵兮

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


而這,才是我們不變的,那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