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為什麼不保本了

銀行理財,是我們一般家庭進行投資理財的常見方式。由於銀行的信用背書,我們從來沒有懷疑過銀行理財會有損失,無論是本金損失還是收益損失,我們都從未想過銀行會忽悠投資者,我們甚至把銀行理財基本定性為無風險的儲蓄。

但是,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大家知道,銀行理財已經不再保本保收益,那麼,你到底該如何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呢?去銀行買理財產品,是不是也有一份法律合同等著你呢?到底該如何解釋為什麼銀行理財不能保本呢?

揭秘銀行理財

銀行理財,為什麼不保本了

假定有一天,你去銀行買理財產品,這個產品的期限是90天,你一定會發現,這個產品的收益率基本上都會比90天的定期儲蓄要高一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銀行理財沒有風險,同樣的期限,那麼誰還會去選擇定期儲蓄呢?所以從這個基本邏輯推理來看,銀行理財就肯定不可能等於銀行定期儲蓄。

我們仍然以這個90天為例,儲蓄,其實是銀行向我們借了一筆錢,約定90天后我們可以從銀行取回這個借款,如果我們提前要求銀行還給我們,那麼你就只好按照活期利息來計算了。所以銀行儲蓄實際上是我們和銀行之間發生了債權和債務關係,我們是債權人,銀行是債務人,只不過銀行這個債務人的信用極好,這個風險幾乎可以等同於零。

那麼我們如果買了一個90天的銀行理財產品,那我們和銀行之間的關係就完全不同了,我們把錢交給銀行委託銀行去進行理財,所以其實銀行沒有義務擔保我們的本金和收益是完全沒有風險的。而很多理財產品本身就是一種有風險的投資,所以銀行理論上更沒有保證本金和收益安全的義務。

所謂銀行理財產品,是由商業銀行自行設計併發行的金融產品,是銀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或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所以,我們把資金給銀行進行理財,其實是和銀行有一個約定的,這個約定就是到底投資到什麼樣的資產中來獲取收益。

而根據《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於“個人理財業務”的界定是,“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銀行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將投放於哪個市場、具體投資於什麼金融產品、這些決定了該產品本身風險的大小、收益率是否能夠實現。

銀行理財的風險識別

銀行理財,為什麼不保本了

那麼你可能會問,我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從來沒有人跟我簽過一個白紙黑色的合同,我到底怎麼知道我買的理財有沒有風險呢,其實,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是有一個合同的,而這個合同你往往會忽視,這個合同中其實很清晰地告訴了你,你的錢到底去了哪裡?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在你申購的時候,會有一個你可能從來不關心,但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叫做風險級別,這個風險級別就是銀行在告訴你,到底你買的產品有多少的風險,根據產品風險特性,一般銀行將理財產品風險由低到高分為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五個級別。

最安全的自然是R1級,也叫謹慎型,這個級別理財產品一般由銀行保證本金的完全償付,產品主要投資於債券、貨幣等低風險金融產品。

R2級也稱之為穩健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但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嚴格控制股票、商品和外匯的投資比例,基本是保障本金安全的理財產品。

R3級是平衡型,同樣,這樣的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有一定的本金風險,風險維度上,投資於股票、商品、外匯的比例原則上不超過30%,一般來說,本金保障比例可以在90%以上。

銀行理財,為什麼不保本了

接下來是R4級,也叫進取型,同樣不保證本金的償付,在風險維度上,投資於股票、商品、外匯金融產品的比例可超過30%。

最後,風險最大的是R5級,我們也把它叫做激進型,如果你買的產品級別是R5,那麼這個產品不保證本金安全,但是收益浮動的波動也會很大,一般來說,這種產品可完全投資於股票、外匯等各類高波動性的金融產品,並可以加上一定的槓桿。

總結一下今天的專欄內容:

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其實也是一種與銀行之間簽署投資委託合同的行為,如果風險級別相對偏高,即使預期的年化收益率很高,但很多產品是不承諾保本的,到時候不僅沒有收益,甚至虧損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