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商朝(二)-封神演義

說起封神演義,大家腦海中無疑會浮現出很多經典形象,像騎著四不像的姜子牙,手拿火尖槍,腳踏風火輪的哪吒,英明神武的姬發,說起這些人我們都覺得他們好厲害,身上自帶光環;反觀他們的對立面商紂王呢,我們能想到的無非是昏庸無能、濫用奸佞、淫亂好色、誤國殃民這些詞,但歷史上的商紂王真的是這樣麼?當然不是,小說終歸是小說,裡面有太多虛構的東西,就像著名的《三國演義》中滿是尊劉貶曹的思想,把曹操批的不行,而商紂王也因為丟了天下被後世之人黑的不行,今天我就說說自己對紂王的看法。

紂王本名子受,史書上多稱其為帝辛,出生於公元前1105年,死於公元前1046年,商朝末代君王,帝乙少子,世稱商紂王。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紂王的能力如何,紂王呢是他爸爸的小兒子,而他的大哥是歷史上素有賢明的微子啟,既然微子啟作為長兄,人又很能幹,那為什麼老皇帝不把皇帝的寶座讓給他呢,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我想只能說明紂王比他更優秀,他爸爸又不傻是不是。史書上也有記載“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氣力過人”,這說明紂王年輕的時候就很優秀,文武雙全,所以他爹才能把位置傳給他,而他大哥微子啟在商亡國後被周武王姬發封到宋,繼續自己的美好生活,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一個人項伯,這其中緣由就讓人好奇了,但這裡就不去細說了。總之在沒有繼位的時候,紂王是很有才能的。


雜說商朝(二)-封神演義


其次紂王在繼位之後表現如何呢,繼位後他同樣有所作為,作為一個君王,他十分重視開疆拓土,多次征伐東夷,所謂的東夷也大概就是長江流域中下游一帶,懂歷史歷史的知道,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一開始王朝的統治範圍也大致在那附近,所以統治的疆域並不大,而紂王卻成功的把疆域擴大到了長江流域,這大大促進了兩個流域文化的交流,也為中國後世的版圖做了鋪墊。


雜說商朝(二)-封神演義


最後說說紂王的缺點,一個人年紀輕輕就獲得成功,他就很容易飄飄然,而紂王作為一個帝王也是如此,得勝後的他剛愎自用,慢慢的很多大臣勸的話他都聽不進去了,所以就有了什麼比干七竅玲瓏心的故事了。還有就是紂王對女人太多情,不是說男人對一個女人專情不好,而是他作為一個帝王就不能有太多兒女私情,歷史上就有很多的君王都在這上面栽了跟頭,所以後世之君對這方面也很警惕,因此現在很多很火的清宮戲的場景在歷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當然最嚴重的錯誤還不是上面兩點,而是他自己戰略上的失誤,當週部落(當時還未建國)起兵的時候,商朝有不少主力部隊還在東夷,而紂王卻組織大量俘虜(征伐東夷得來的)倉促應戰,當時雙方的實力如何呢,周大概五萬人,商大概十七萬人,表面看商要強的多,但其實不然,因為商朝的軍隊中很多都是來自東夷的俘虜,而且又是倉促應戰,這些俘虜的人心問題也沒解決好,軍心不穩又怎麼贏得了,最終在牧野之戰中紂王被打得一敗塗地。這就和後世的前秦苻堅攻打東晉是一樣的,八十萬被八萬打得大敗,也是因為沒處理好軍心問題,所以可見有時候人多也不一定是好事。如果紂王當時不是倉促應戰,而是堅壁清野,等那些遠征的主力軍回援,有可能歷史就會改寫,但歷史沒有如果,以紂王剛愎自用的性子,他也絕對想不到自己會打不過周軍。兵敗之後的紂王知道大勢已去,便躲進鹿臺自焚而死,這也符合他的性子,投降是不可能的,反觀夏朝的亡國之君夏桀可就沒這麼勇敢了。


雜說商朝(二)-封神演義


歷史很多時候都是由勝利者寫的,所以很多亡國之君都被貶的一文不值,而像商紂王、隋煬帝這樣的君王,更是在《封神演義》《隋唐演義》這種小說的映襯下,被黑的體無完膚,因此當我們去領略這些小說的精彩時,也要用理性一點的眼光去看待這些故事,他們的背後也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