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新苗:藝術教育中的“跨界”思維

今年7月,人工智能少女畫家小冰(微軟小冰)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了自己的“個人畫展”,並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創造力”。

在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的智能和價值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受到挑戰並被重新審視。面對未來,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怎樣的素養和能力,才能讓他們更加從容地應對挑戰,適應和擁抱新的生活方式?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孔新苗先生在2019年GAE 全球兒童與青少年美育發展峰會上表示,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具備“跨界”的思維和能力至關重要,未來有更多的創意和智慧將從“跨界”中產生,而藝術教育將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孔新苗:藝術教育中的“跨界”思維

“跨界”能力,組成未來社會創意和智慧

“跨界”是不同領域之間的融合,信息技術越發達,跨界能力就越重要。針對即將到來的5G時代,孔新苗先生認為,5G將深刻改變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方式,整個產業和社會也會將發生相應的變化,人的創意和智慧將更多地體現在“跨界”能力上。

從藝術到科技,從科學到審美,從知識到生活,從學校到家庭,從不同行業之間的銜接……在這些交叉和銜接的部分,需要我們貢獻更多的創意和智慧。跨界能力會成為未來不同行業之間溝通、銜接,產生創造性想法的“敏感點”,而藝術教育將在這個“敏感點”上發揮重要作用。

孔新苗:藝術教育中的“跨界”思維

藝術教育自帶“跨界”屬性。藝術教育可以使一個人在專注自己領域、準確自我認知的同時,也能夠敏感地覺察自己的個性和特長與其他領域之間應該如何銜接。

藝術在本質上是傳遞美的媒介,是人與人心靈之間的連接紐帶。無論是二維的素描、繪畫、版畫,三維的雕塑、裝置、手工藝、建築等,還是加入了時間維度的多維藝術,都是傳遞美的方式,連接感受的介質。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傳遞美的方式在不斷地拓展,藝術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

既有“規則”,又要打破“規則”

跨界不僅是當前時代的熱點,它同時是一個“亦新亦舊”的主題。

從藝術的發展來看,“跨界”是推動藝術進步的重要驅動因素。“跨界”往往給藝術以新的啟示,從傳統藝術到現代藝術,藝術的邊界一直在不斷地擴大,藝術在與其他領域的“跨界”和融合中不斷向前發展。

比如20世紀50年代開始興起的波普藝術,就是將商業元素和流行文化引入到藝術創作中,成為風靡一時的藝術風格,並對後來的藝術設計產生深遠影響。

孔新苗:藝術教育中的“跨界”思維

藝術教育對於人的塑造具有鮮明的特點,它既專注於自己行業的規則,同時又把“超越規則”作為自己創意產生的“熱點”。藝術教育對於孩子思維方式的影響,就是讓孩子既能夠運用“規則”,又能夠為“規則”加入新的元素,打破規則。

在藝術教育中,孩子們學會了繼承與創新。繼承是學習過去的知識、技能和傳統,創新是在繼承的基礎上,融入新的科學技術、時代精神和生活故事等等,從而產生新的創意和想法。

“跨界”思維怎樣獲得?

對於家長和教師來說,藝術教育的核心價值已經不再是培養孩子的藝術知識和技能,傳授技法的課程,人工智能也可以做,而且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人做得更好。藝術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對孩子思維能力的塑造,而藝術教育是培養孩子“跨界”思維的有效方式。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在藝術創作中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通過這個過程幫助孩子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隔閡感,讓他覺得不同學科之間融合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孔新苗:藝術教育中的“跨界”思維

以斯瑪特的綜合性藝術課程為例,它是將藝術教育與學科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孩子的美德、品鑑和社交等三大核心素養,而不是單純地教孩子繪畫的知識和技能,其實質是以藝術為核心的,跨學科的全面教育,也是“跨界”思維在學科教學中的一種體現。

當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很快就會被淘汰,唯有“跨界”的思維和能力不會過時,它會不斷地為個人和社會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能量。

比如斯瑪特課程《海上橋樑》,孩子們的創作對象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孩子們要知道設計者為什麼要選擇“中國結”的造型(文化因素),如何把“中國結”通過工程技術來實現(科技因素)?“風帆”、“白海豚”、“蠔貝”的形狀是怎樣融入到橋樑的設計中的(藝術因素)?當孩子創作完作品之後,他就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不同領域知識的融合。

除了自然科學知識之外,藝術還可以融合社會科學知識,比如古羅馬、古埃及藝術當中有趣的社會歷史知識。

通過這些課程,我們可以讓孩子充分體會到:藝術搭起了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橋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知識與生活之間的橋樑(把知識變成生活用品、建築物等)……藝術作為一種“跨界”思維的體現,它連接起了我們周圍的一切。

孔新苗:藝術教育中的“跨界”思維

思維教育不是一個枯燥說教的過程,它可以在藝術創作中很快樂、很自然地完成。

培養孩子的“跨界”思維,幫助他運用多個領域的知識來實現心中的構想,家長和教師應該在這個過程中做好引導者和“顧問”的角色,這不僅需要雙方的合力,更需要全社會一起協助,讓“跨界”思維成為美育在5G時代更有溫度的財富。


(本文根據2019向未來·GAE全球兒童與青少年美育發展峰會上孔新苗教授的訪談內容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