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1990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九十年代正逐漸成為30年前的回憶。

轉得呼呼作響的深綠色電風扇、磕破一塊皮的搪瓷茶缸、傻大黑粗的電視機上蓋著的蕾絲鑲邊布罩……舊事物的輪廓隨著時間愈發模糊。

但有些記憶是歷久彌新的。週末的夜晚,太陽才剛落下不久,一家人圍坐在客廳,目光投向熒幕。熒幕上,初出茅廬的楊瀾和當時已頗負盛名的姜昆坐在一起,兩人各自伸出左右手,比出那個在日後成為標誌的手勢,一同念道:“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這是1990年的4月21日,《正大綜藝》播出了它的第一期節目。


1

輝煌的90年代

正大集團創辦於1921年,創始人是泰籍華人謝氏兄弟——謝易初和謝少飛。謝易初有四子,分別取名為謝正民、謝大民、謝中民與謝國民,寓意“正大中國”。其中,四子謝國民自小就被送到汕頭唸書,後來更是在香港學習經濟管理和商務。

謝國民曾說:“對中國,我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或許正是這份感情,孕育出了日後的《正大綜藝》。

上世紀80年代,時任董事長的謝國民響應改革開放的號召,進入中國投資建廠,使正大集團成為第一個來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鄧小平接見謝國民時說:“你們弟兄幾個的名字起得很好,連起來就是正大中國,這說明你們很愛國啊!”

而除了商業合作之外,謝國民還注意到,此時國內的晚間電視節目內容平淡——每到晚上8點左右,電視臺上就沒有娛樂節目了。他想,做一檔兼備娛樂性和知識性的綜藝節目,或許能有效改善現狀。

於是,在1990年,為了給國人提供一個“瞭解世界、開拓眼界的窗口”,正大集團與中央電視臺達成合作,正式推出了《正大綜藝》。而《世界真奇妙》,從一開始就是這檔節目的核心欄目。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早期的《世界真奇妙》主要由旅遊文化體驗和現場猜謎兩部分構成,旨在向觀眾展示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習俗。不過相比於節目本身,最先讓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還是那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這段順口溜如今聽起來親切、接地氣,但在當時,就連主持人都覺得有些“傻呵呵的”。姜昆曾回憶說:“我們當時很正統的,但來自臺灣的製作人江吉雄堅持要在大陸引進這句話,他說在港臺用的都是這句話。”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相當於欄目的口號,可是當時只有我們這麼用。

主持人不理解,只欣賞過晚會式綜藝的觀眾自然更沒法理解。節目開播後,有人將這句口號改編成“不看不知道,兩個大傻帽”,既是調侃,也是嘲諷。

不過,《正大綜藝》很快就甩掉了種種非議。在溫飽基本被滿足,“開眼看世界”成為一種普遍訴求的那個年代,這樣一檔形式新穎、內容充實的綜藝節目簡直是瞌睡送枕頭。1993年,節目的收視率最高達到過驚人的22.6%,這不僅是因為缺乏競爭對手,也是因為節目本身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在當時,“《正大綜藝》外景主持人”甚至一度取代“科學家”成為無數孩子心目中最理想的職業。從芬蘭的“午夜太陽”到亞馬孫河流域的“口嚼酒”……是《正大綜藝》告訴國人,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精彩,多麼奇妙。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每期節目結束時,都會以翁倩玉演唱的《愛的奉獻》作尾,這首歌也因此火遍大江南北。即便在今天,重聽一遍那熟悉的、用各國語言書寫的“愛是love,愛是amour,愛是rak,愛是愛心,愛是love”。

《正大綜藝》輝煌的昨日彷彿依舊曆歷在目。


2

變革的00年代

千禧年後,《正大綜藝》開始第一次重大改版。但實際上,有關要不要改,如何改的討論早已開始。

1999年,《正大綜藝》的節目統籌徐偉撰文《〈正大綜藝〉怎麼了》,明確描述出這個曾經輝煌的節目面臨的窘境。1993年,欄目的收視率達到22.6~16.3%,到1996年,數據下滑至2.5%左右。再到1999年,收視率僅存1.32%。

這和各類電視綜藝蜂擁而至、互聯網等新媒介的開始興起的大環境不無關係,但《正大綜藝》本身的競爭力正在衰弱也是不爭的事實。

當時的節目組認為,要繼續生存下去,一來自己特定的收視群體不能丟,“讓觀眾瞭解世界的有趣和奇妙”的根本定位不能改;二來必須找出新的創意,要體現出和其他綜藝節目的差異,明確自己的風格。

最後,“形式大改,內容維持原有風格”的改版方向最後被定了下來。2001年的5月20日,《正大綜藝》正式改版,現場觀眾可以發表意見,通過答題成為幸運觀眾,電視機前的的觀眾則可以通過電話答題成為幸運觀眾,最後幾位幸運觀眾比賽爭奪節目冠軍。

除此之外,節目組還向觀眾徵集他們在旅遊中拍下的趣聞、經歷或者感受,這些作品完全由觀眾使用家庭攝像機拍攝,最終在新設欄目《我的世界真奇妙》播出。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其實已經有了早期Vlog的雛形。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從《世界真奇妙》到《我的世界真奇妙》,不難看出《正大綜藝》製作理念的轉變——僅僅向觀眾“介紹世界”已經不夠了。經濟水平發展的同時,周遊世界已不再是外景主持人的專利——每個普通觀眾都可以成為節目的主角。

節目製片人何文新曾說:“‘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有點意外的東西’一直是《正大綜藝》的獨家特色,《正大綜藝》還不想丟掉這些。”

讓觀眾參與甚至主導節目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正大綜藝》總有點意外的東西,但國民日益開闊的眼界和“對世界的好奇心”卻是一對不可調節的矛盾。為了維持住這份“好奇”,節目不得不一直變下去。

2006年,《正大綜藝》推出新欄目《吉尼斯中國之夜》。在這個舞臺上,耳朵拉汽車、摩托車走鋼絲等等絕活輪番上演,就連為人所熟知的六小齡童老師,都曾憑藉30秒眨眼300次的絕技拿到過“30秒內眨眼次數最多”的世界紀錄。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GIF的幀率跟不上六老師的眨眼速度

2009年,《正大綜藝》推出《魔術大聯盟》特別節目,一度邀請了諸如克里斯·安吉爾、李寧等知名魔術師前來表演魔術。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從吉尼斯世界紀錄到魔術演出,不難看出,《正大綜藝》確實是一直想扣住“世界真奇妙”這個主題的。

但現實是,為了吸引觀眾,為了活下去, “奇妙”不得不漸漸走向“獵奇”、“奇幻”。


3

掙扎的10年代

《正大綜藝》撲騰出的最後一朵大水花,大概是2010年播出的《正大綜藝·牆來啦》。

《牆來啦》是央視首次原汁原味引進的海外娛樂節目版式,也曾在全國同時段所有節目中位居收視率第一。節目形式並不複雜,簡單說就是挑戰者在移動的、刻有各種鏤空圖案的泡沫牆前迅速擺好姿勢,穿牆而過。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以遊戲為主要內容,以明星嘉賓做主角,從收視率來看,這可以算作《正大綜藝》對以往形象的一次成功顛覆,而它收穫部分差評的原因也在於此——這檔節目仍舊掛著《正大綜藝》的招牌。

看著明星身著緊身衣襬出各種古怪的姿勢的確很滑稽、很有趣,但這已經和“世界真奇妙”毫無關係了。人們愈想念曾經那個寓教於樂的知識性綜合節目,自然就會愈反感這個全程惹人哈哈大笑的純娛樂節目。這大概不是《牆來啦》自身的問題,而是“正大綜藝”這四個字的悠久歷史所致。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牆來啦》之後,《正大綜藝》還分別推出過《謝天謝地,你來啦》《寶寶來啦》《正大綜藝·腦洞大開》等欄目。這些欄目反響一般,但也顯示出節目組的決心——時過境遷, “世界真奇妙”已經成為一個不得不拋棄的主題。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去,《正大綜藝》只能另尋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做過數次嘗試後,《正大綜藝》自2018年推出,一直放送至今的《正大綜藝·動物來啦》倒是和當年的《世界真奇妙》有些相似之處。同樣是知識類綜藝節目,同樣是外景拍攝加現場猜謎的形式架構。

只不過,《動物來啦》的開場口號已經變成了“不看不知道,動物真奇妙”。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4

結語

三十年過去了,相比《正大綜藝》,不少人更懷念的可能是《正大綜藝》的子欄目《正大劇場》。

在那個信息匱乏的年代,《正大劇場》引進了數量眾多的海外優秀影片,大大豐富了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俠膽雄獅》可能是那時不少人接觸的第一部美劇

甚至直至今日,不少人仍對當年一瞥而過的某部影片念念不忘。

《正大綜藝》三十年, 世界已經不再奇妙

但即便是如此受青睞的節目,最終也在《正大綜藝》一次又一次的改版中停播了——自誕生以來,《正大綜藝》前後共推出過近百個欄目。對於一款綜藝節目來說,三十年可能確實太長了,長到除了名字,已經很難再剩下其他什麼東西。

《快樂大本營》剛剛推出併火爆全國的時候,《正大綜藝》的編導賈穎曾將兩者互相比較,認為《快樂大本營》的劣勢在於內容侷限於遊戲:90分鐘的節目插播4次廣告,導致節目頻頻被打斷;嘉賓一出場十幾歲的孩子們就高呼“XXX,我們永遠支持你”,主持人還要問他們一些諸如“某某嘉賓是哪一年出道的”這樣的問題。“青少年盲目崇拜明星是正常的,但電視工作者不應該利用這種幼稚的狂熱,對他們未成熟的思想推波助瀾。”

而有趣的是,這些“劣勢”放到今天來看似乎已經稀鬆平常,甚至很難對其進行批判。

《正大綜藝》可能曾是國內最高傲,最有野心的一檔綜藝節目。它的製片人任建平在《重構大眾文化本體的責任——對電視綜藝節目的思考》一文中是這麼寫的:

我們應該有這樣一種共識,作為電視人,自己本身就要具備高雅的文化定位和藝術品位,具備獨特的人格素養和文化理想;如果讓功利意識成為我們這代電視人的驅動力,單純的求奇、求異、尋醜、尋刺激,並使其漸漸成為一種時尚,那必將導致整個電視文化、電視藝術的劣質化,同時導致電視觀眾的低俗、低質。

到如今,《正大綜藝》仍然在掙扎求活,但互聯網早已取代了電視的霸主地位。

放眼各大社交媒體,你能看到人們用任何一種眼光打量世界,或崇拜,或同情,或不屑,或仇恨,唯獨不再是“奇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