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一候獺祭魚:“獺祭”也是一種精神

雨水時節的前五天,是雨水的一候,名為“獺祭魚

”。

獺祭魚這一物候,表面上雖然講的是水獺在河邊捕食魚兒,並喜歡將它們堆砌陳列的現象,但其實暗含著早春時節氣候的明顯變化。

這樣的變化,與立春時節的兩個物候有著時間上的巧妙聯繫。一個是立春的一候“東風解凍”,一個是立春的三候“魚陟負冰”。

在自然界之中,風向,是最早到來且能被感知到的物候之一。所以古人將四季之風分為八個方位風,而東風的到來,便是春天最早的信號。

東風帶來和暖的氣溫,使冰寒了一冬的大地再次感知到溫度的回升,春天由此開始。

因此古人很浪漫地認為東風可以“解凍”。不只是解除地面的冰凍,也同時解除了水面的冰凍。

到了立春的最後五天,無論是河面還是湖面,上面的冰層已經融化地差不多了,水面上剩下零星的碎片,魚兒們紛紛開始浮出水面感受春天的氧氣與溫暖。

自然裡的不同物種也開始逐漸活躍起來。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大自然的食物鏈條總是環環相扣的,魚兒們日漸活躍,也預示著它們的天敵也開始活躍起來。

到了雨水的初候,便是水獺最開心的時候了。魚兒們紛紛浮出水面給了水獺可乘之機,若是哪群魚兒們在浮水時不幸遇上水獺,則多半會失去了性命。

水獺是一種十分貪心的動物。它不像其他大部分動物一樣捕食在於追求吃飽,一旦飽餐後便短時間內不再進食。水獺常常是優先追求食物的數量。

每次獵捕到的魚兒往往只咬上一兩口便放到一邊,然後再繼續去多抓幾條來。所以人們觀察到它的喜好,認為它的這種行為是在“陳列祭祀”一般,取名為“獺祭魚”。

後來這種有趣的現象,被文人們用成了一種典故。若是哪位詩人在寫詩時引用典故過多,就會被稱為“獺祭魚”,意在羅列典故之多就像水獺祭魚一般。

歷史上公認的最有名氣的“獺祭魚”詩人,非李商隱莫屬。

單是《錦瑟》一詩,短短八句就用了四個典故: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莊周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藍田生煙皆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

所以有後人評價李商隱:“唐李商隱為文,多檢閱書史,鱗次堆集左右,時謂為獺祭魚。

所以獺祭一詞,最早講的是李商隱為了多引用典故,所以每每作詩時都會翻閱大量的書籍,那些書籍被翻開堆在一起,就像水獺祭魚一樣。也可以理解為是“大量的典故檢索”。

後來“獺祭魚”一詞便成為了文人的一種自我嘲諷。

說到用典這回事,還有一位辛棄疾曾寫過一首詞,總共十句話,卻句句都有典故,這首詞名為《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

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

整首詞都在大量化用《論語》一書的內容作為典故。如您有興趣,不放探究一下此詩,都用了哪些關於孔子的故事。

文人們常常對“獺祭”的行為略帶貶義,大概就是覺得如只顧大量用典,成文即晦澀難懂,又有些顯擺“知識淵博”的嫌疑。

而如果把“獺祭”理解為積累知識的過程,就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了。

倘若今日的我們在學習時也有古人“獺祭”的精神,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雨水一候獺祭魚:“獺祭”也是一種精神



本文由爾雅慢生活發佈,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