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上萬對夫妻,這是唯一一對讓我開始嚮往婚姻的


你知道吳冠英教授嗎?

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2008年北京殘奧會吉祥物福牛“樂樂”、北京中秋節形象大使《兔爺》。
所以這樣說來我們也算藉由作品瞭解了吳老師,暫且這樣安慰自己吧,因為承認我對於吳老師的一無所知實在太難了,這樣優秀、卓越、極品的藝術家,見過就總想找點關係證明自己是跟他有關係的。
是啊,我們都是看過他的作品的人。

看了上萬對夫妻,這是唯一一對讓我開始嚮往婚姻的

這種上趕著貼關係,並不像見到某些帥出天際的明星的感覺,裡面多了敬畏和尊重。
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介紹吳老師的藝術成就,因為我不懂藝術,自認為沒有資格來推薦、品鑑大師的藝術品。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節目錄制現場見到吳冠英和妻子秦小平,聽到的他們的愛情和婚姻故事,見過了那麼多婚姻內的人,這是唯一一對讓我開始嚮往婚姻的人。

看了上萬對夫妻,這是唯一一對讓我開始嚮往婚姻的

就像著名編劇曾經評價周迅的那樣“永遠懷有希望,永遠熱淚盈眶”。這對中年夫妻帶給人的就是暖暖的希望感。

1

Part
從相親開始的真愛

我們的習慣,見到一對幸福的夫妻或者情侶,我們必問的問題就是:

“你們倆是怎麼認識的啊?”

“誰追的誰啊?”

“他是我父親朋友的學生,當時也是別人介紹的,說是他這個人很好。”

總結成兩個字,就是相親。

只是不同於完全陌生人的相親,在別人正式介紹之前,他曾經跟隨老師去過秦老師家裡,“當時,對他只是有點印象”。

看了上萬對夫妻,這是唯一一對讓我開始嚮往婚姻的

介紹完,下一步就是嘗試著相處,看電影、逛街是幾十年不變的項目了,“當時是別人給買的電影票,我們倆就去看了幾次電影”。

這讓我想起最近認識的一位熱心的姐姐,在幫周圍的年輕人介紹完之後,往往還會順便找到合適的理由幫他們把下次的碰面約好,說這叫“扶上馬再送一程”。真是敬業的熱心紅娘啊!

吳老師和秦老師都喜歡文藝的東西,所以在那個絕大部分人還不看電影、看不起電影的年代,他們看電影、聊電影,甚是投機。

“週日我不能陪你逛街看電影了,我得畫畫賺錢,賺過年帶你回家的路費”,天吶,告白來的這麼猝不及防,沒有“我愛你”“做我女朋友吧”這些看起來直接但是卻絲毫沒有營養的話,可是卻清清楚楚地表達了“我要帶你回家”“錢,我來賺”,責任感和承諾撲面而來。

就這樣,從相親開始的他們,慢慢地走進了婚姻。

主持人追問,“那你們倆是誰追的誰呢?”

“我們倆……沒有誰追的誰,是平等的,就是自然而然地在一起了”,秦老師看了看坐在旁邊的吳老師,平淡地說出這句話,但是從她的眼神裡可以看出:

“我沒想過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不在我的思考範圍之內”

“我不在乎誰追的誰”

上個世紀50年代,在幾乎還沒有自由戀愛的時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起點,他們倆就是平等的。太先進了,思想太超前了。

看了上萬對夫妻,這是唯一一對讓我開始嚮往婚姻的

因為即使是現在,在確立戀愛關係之前一般還都需要一方是主動追求,一方是欲迎還羞的狀態,追求方有些時候還需要一段追逐之路,經過考驗另一方才會答應。

如果被人發現“你倆沒有誰追誰?他都沒有追你你們就在一起了?”,這樣的女生通常會被人說成“你怎麼這麼傻啊”“你太虧了”“讓他重新追你一次,不能太容易就答應了他”。

錄影結束,跟陶老師在酒店的餐廳一邊吃飯,一邊聊這個事,陶老師默默地來了一句:“傻不傻?自己的幸福重要,還是誰追誰重要?”

對啊,傻,真傻。曾經我也是被嘲笑的那一方。當時沒有想到有力的反擊方式,現在知道了,以後遇到類似的人說我,我就會說“傻不傻?自己覺得幸福重要,還是誰追誰重要?”

20歲出頭的時候,我鄙視相親,雖然沒有相過,但是總覺得相親時,男女都像待宰的牛羊,幾斤幾兩都扔到秤上看看。冰冷、虛偽。

但是吳老師和秦老師的故事開始讓我覺得,

真愛的起點也可以是相親,起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從起點出發的兩個人在並肩出發的那一刻是怎麼樣處理接下來的同行路的。

自由戀愛、相親、網戀、婚介介紹,任何形式都可以。都只是把兩個人放在了起點,要不要一起走,怎麼走,都是自己的事情。

就像殘奧會和奧運會的百米賽跑,站在起點的人不一樣,但是跑道一樣,終點一樣,不一樣的就只是他們是如何從起點到終點的。

看了上萬對夫妻,這是唯一一對讓我開始嚮往婚姻的

看了上萬對夫妻,這是唯一一對讓我開始嚮往婚姻的

2

Part
裸婚?是一種自由的幸福

結婚的時候,外地人在北京的吳老師,除了自己,一無所有,秦老師親自給吳老師做了一身衣服,自己的衣服還是自己之前的衣服,房子是秦老師家的(所有權未知),傢俱沒有、家電沒有。

遇到這樣沒房沒車沒存款的男人,你敢嫁嗎?

突然覺得現在的我們是悲哀的,因為不會愛、不懂愛,我們開始被教導調轉了對於婚姻的關注點,幾乎完全來到了物質上。

可是現在來看,吳老師和秦老師就是裸婚,但是對生活永遠充滿希望的秦老師說“太好了,這樣我們就可以完全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來裝飾、填滿這個家”。

看了上萬對夫妻,這是唯一一對讓我開始嚮往婚姻的

單看這句話,大概有人會說“真是一位被愛情衝昏頭腦的女人,現實早晚有一天會讓她知道物質的重要性”,不好意思,如果你在現場聽到秦老師說這句話,眼裡有光、臉上有希望的樣子一定會讓你慚愧,自己太俗了。

他們真的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他們的房子就像一座精緻的博物館,擺放著從全世界各地淘來的小東西,每一個物件都帶著一個他們的故事,他們一起旅行到那個城市的故事。

“她喜歡擦那些東西,每擦一遍就回憶一遍那些故事”,親自挑選的、有故事的物件,打掃起來都有了幸福感。

至今,他們還依照自己的初心在生活,上午,吳老師在自己的畫室,放上他喜歡的發燒碟片,沉浸在音樂裡畫畫、做設計。

秦老師在自己的書房裡,看自己喜歡的書,看女兒喜歡的書,甚至是女兒的專業課書籍,因為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她生活的環境,她吃了什麼、穿了什麼、讀了什麼書、見了什麼人。

所以想想那些永遠在自己的世界裡,連孩子讀幾年級都不知道的父母、連孩子好朋友都不認識的父母,活該親子關係不好。

不在一個世界的人怎麼對話呢?

看了上萬對夫妻,這是唯一一對讓我開始嚮往婚姻的

3

Part
不是我在給孩子講故事,

而是我讀童話故事,她剛巧在聽

真正優秀的人,都是自我成長地極好的人,她們擁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不需要藉助外力,哪怕童年略有缺憾,也可以自己彌補好。

所以在她們面前,我等心理師是沒有價值的。

秦老師說5歲之前沒有讀過童話,是個遺憾,所以在有了女兒之後,她就開始每天讀童話故事給她聽,其實不是讀給她聽,而是自己需要讀,女兒出生了,也就聽了。

“跟孩子一起成長”,多少人在說這句話,但是又有幾個人做到了呢?因為缺童話故事,就跟孩子一起讀童話,這才是真正的一起成長。

到了女兒5、6歲的時候,不滿足於聽媽媽讀書,她開始自己讀書,甚至有些她讀的哲學小短篇小說,秦老師已經讀不懂了,需要跟她討論。

一起成長的路上總是有人快,有人慢,但是難得的是慢的人永遠不放棄,至今秦老師都保留著自己的習慣,讀博士生女兒度過的所有書,包括專業書籍《藝術史》。

看了上萬對夫妻,這是唯一一對讓我開始嚮往婚姻的

看到一無所有的空房子,秦老師沒有慌張、沒有後退,因為她對於物質沒有恐懼,反而是對於自己和愛人的自信,相信他們可以一起創造足夠的組織。

這樣的自信哪裡來的呢?讀書+經歷,經歷來源於家庭,讀書讓人因為了解這個世界、瞭解生活在其中的人而心生自信。

自信的、家教良好的、有底氣的人多半說話慢慢悠悠、不緊不慢,聲音溫和不張揚。吳老師和秦老師便是這樣,他們的女兒一張口也是如此。

讀書帶給人的底氣是深入骨髓的,只有大腦空空如也的人才著急地上躥下跳,用機關槍式的話題試圖掃射面前的聽眾,這樣似乎他們就不會自己的無知和淺薄。

所以,真正有底氣的人一般說話都小聲、輕柔、語速偏慢。

看了上萬對夫妻,這是唯一一對讓我開始嚮往婚姻的

回看吳老師的作品,被我們熟知的吉祥物們,都是吉祥如意的徵兆。作家的文字是他們真實生活的反應,攝影師的照片是他們生活的世界,那吳老師的作品就是他生活的寫照。

一個幸福成什麼樣的人才可以設計出這樣永遠是喜悅的、色彩斑斕的、和諧而不張揚的作品。

不敢揣測,只有默默努力,默默讀書,等待真的能夠理解的那一天。從讀童話故事開始吧,至今很少讀。父母缺的課,自己來補吧,現在的我買得起故事書,也認識字。

讀完,拿給我的父母,他們一直想要了解我的生活,那就一起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