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冬官考工記》篇,古代造車工藝

《周禮·冬官考工記》篇中提到從事木材製作整治的工匠有:

輪人、輿人、弓人、廬人、匠人、車人、梓人。說到“周人上與”,指出周人提倡制車業。再到後來的春秋戰國,連年征戰,就急需大量的戰車和運輸車。使得馬車和牛車的製造工藝有了極大的完善和提升。

《周禮·冬官考工記》篇,古代造車工藝

製造車,分為了三個工藝流程:篩選和砍伐木材、製作車、檢測(測試)。

車的重要核心部件就是車輪。車輪,承載了整個車的重量、是影響車前進速的主要因素,所以車輪的製作要求極為嚴格,精密。

車輪分為轂、輻、牙。牙就是車輪最外與地面接觸的圓框,即輪圈。清代文字古訓學家段玉裁曰:“謂之牙者,如草木萌芽句曲然。車輞必合眾曲而成大圓,故謂之輞會。”車輪並不是有一塊木料組成,是通過很多塊組合形成。在塊與塊之間接洽的縫隙中,一定要縝密合一,要確保輪子在轉動中不能散架。

《周禮·冬官考工記》篇,古代造車工藝

牙,在轉動時與地面產生摩擦力,阻礙輪子轉動的速度。而牙的外圍凸凹不平則產生的摩擦力越大,車子前進得更慢,因此,牙的外圍一定要製作成正圓(接近正圓)。“杼以行澤,則是刀以割塗也,是故塗不附;侔以行山,則是摶以行石也,是故輪雖敝,不甐於鑿”解釋輪牙觸地一面的形狀,要根據使用的環境決定。經常行駛在澤地的車,輪牙觸地一面要削薄些,這樣行駛中,輪牙便不容易沾附泥土;常在山地行駛的車,輪牙上下的厚度要一樣,在行駛中輪牙容易耐磨,更不會因為鑿孔兩側的牙被磨損導致輻條鬆動。

《周禮·冬官考工記》篇,古代造車工藝

“凡揉牙,外不廉,而內不挫,旁不腫。”製作輪牙的木材,需要使用火烘烤並且準確掌握火候,才能讓輪牙觸地一側不會斷裂,內測(裝有輻條的一側)不會挫損打褶,輪牙兩邊不會爆裂而臃腫。

,是輪軸,車輪中心圓木部分,中間的大孔用來貫穿車軸,利於轉動輕快。轂的外周鑿出榫眼,用來安裝車輻。“輻廣而鑿淺,則是以大扤”榫眼的深淺極有講究,太淺,則在組裝輻條的時候就會搖晃鬆動;太深就會造成輻條容易折斷。在選擇製作轂的木材時,要標記樹的向陽面和背陽面,因為向陽面的木質紋理密緻堅硬,而背陽面的木質稀鬆柔軟。所以需要使用火烘烤背陽面,使其和向陽面的木質一樣堅硬,這樣製作出來的轂就不會收縮,導致包裹在轂上面的皮革起疙瘩。

《周禮·冬官考工記》篇,古代造車工藝

,是用來連接轂和輪圈的直木條,每根木條的長度要一致(圓的每條半徑都相等),為了讓木條在車輪轉動中受力均衡,每兩條輻條在輪圈、轂上的間距必須相等。書中寫道:“凡輻,量其鑿深以為輻廣。”輻條的寬度要根據轂上面榫眼的深度而定。

《周禮·冬官考工記》篇,古代造車工藝

車輪製作好後,需要進行嚴格測試,以到達符合技術要求:

1、“是故規之以視其圜”,使用規來檢測輪子是否符合圓形(儘量接近圓);

2、“萭之以視其匡”,用曲尺測量輻條和輪牙相交處是否是直角;

3、“縣之以視其幅之直”,用垂繩觀察車輪的上下輻條是否對直;

4、“水之以視其平沉之均”,將兩隻輪子發那個入水中,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深淺是否一致(只要是檢測製作輪子的木材各處的密度(硬度)是否一致);

5、“量其藪以黍以視其同”,把黍米放入轂內,觀察兩支轂中空間是否大小一致;

6、“權之以視其輕重之侔”,使用天平(古代天平)稱量兩隻輪子,看它們重量是否一致。

《周禮·冬官考工記》篇,古代造車工藝

古代的馬車,製造車輪從選材到零件的製作、組裝、檢測,整個流程極為複雜,同時也說明它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