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棒棒”

遠去的“棒棒”

長久以來,看了諸多時事熱點,或震驚或感嘆或批判,終免不了有些疲軟。輿論如流水,苦難卻依舊。在平面裡待久了,總覺有些脫離。早欲出門走出虛擬的電子世界,終於趁著中秋假日,遊走於重慶街頭。

提到重慶,筆者便想專門寫寫孕育於重慶的這樣一個群體——山城棒棒軍。

遠去的“棒棒”

遠去的“棒棒”

筆者對重慶棒棒軍的記憶始於電視劇《山城棒棒軍》,該劇描繪了棒棒這類群體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當時該劇還獲得了全國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

遠去的“棒棒”

《山城棒棒軍》劇照

而後,重慶的棒棒群體再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在觀看了一部2013年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後,導演何苦花了13個月和棒棒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拍下的13集紀錄片。通過這種形式,瞭解他們的生活,揭開他們背後的故事,記錄在這個時代中正在沒落的棒棒們。自力巷53號,是片中棒棒們的住所。這片城中村,和不到三百米的繁華解放碑有天壤之別。該巷歷來住的都是小商小販和手藝人,靠著勤儉節約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過日子,自力巷因此得名。在棒棒眼裡,手中那根棒棒要隨時抗在肩上,“隨便拿根棍子找飯吃的是叫花子,棍子是打狗的工具,而自己的棒棒是幹活的工具”。他們靠自己的勞力自力更生,用肩膀挑起了一個新重慶,堅守自己的尊嚴。而作為城市的“萬金油”,棒棒們乾的也不一定是力氣活。比如,僱主家舀狗食的鐵勺掉進了廁所下水道,家裡人急著用廁所,便找來棒棒進入廁所,從下水道中取出鐵勺。

遠去的“棒棒”

13集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後做成了電影

隨著交通和運輸方式的改變,棒棒的業務隨之減少了,棒棒們的困境也日益顯現:碼頭都機械化裝箱,不要“棒棒”扛了;不少人有了私家車,不需要“棒棒”了;工作環境差,收入少,物價上漲,年輕的“棒棒”選擇改行。棒棒們處於行業沒落的邊緣,現只有一些頭髮開始花白或早已花白的人仍在堅守。他們居住的地方為了迎合新時代的發展,大多都已拆遷。而拆遷後面對租不起的房,回不去的農村,無處棲身的困境,也無處訴說。

棒棒在這座城市中是無聲的,無法發聲,無處發聲,好像也幾乎構不成什麼新聞。他們更像像遊走在城市邊緣的孤獨獵狗,好像從來都不屬於這座城市,他們在身體和精神的雙重負擔下拼盡全力,也只是為了爭取一些殘羹剩飯。

我特意走到了自力巷,片中的巷子早已被拆遷,只留下自力巷社區的大門。自力巷邊是在修繕的大樓,樓後零散地住著幾個住戶,但多已關上,無人在此。

遠去的“棒棒”


遠去的“棒棒”


遠去的“棒棒”

重慶自力巷拍攝實景

抖音把重慶帶火成了網紅城市,遊客蜂擁而至,好不熱鬧。站在洪崖洞下,解放碑前,山城最繁華處,人們為這些美麗的景象驚訝讚歎,拍照自娛,而這些最樸實、最勤勞、最平凡的棒棒們就站在街頭巷尾,站在高樓大廈腳下,站在城市最繁華處的角落,卻鮮有人看見。重慶日益繁華,但這繁華熱鬧似乎和棒棒們無關。站在路邊,看著棒棒們,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詩句來。

遠去的“棒棒”

遠去的“棒棒”

現在已到九月中旬,漸入秋季,但重慶的夏天似乎還沒有要退場的意思。棒棒們照舊出工,重慶的夏天還如此水深火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