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書法寫出神?淺論書法之“勢”



勢,本是物理學的一個概念,也是一個哲學概念。但都可以表示靜態的或穩恆行進的事物的演變趨向。在中國傳統藝術的書法應用中,“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審美要素之一,在古代書論中關於“勢”的論述是是重重的一筆,書法理論史上論勢著作也比比皆是,如:

東漢崔瑗的《草勢》、蔡邕的《篆勢》,西晉衛恆的《四體書勢》、索靖的《草書勢》及東晉王羲之的《筆勢論》等。

清康有為《廣義舟雙楫》論述:

“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蔡邕)曰‘九勢’,衛恆曰‘書勢’,羲之曰‘筆勢’。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法重撲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則已操勝算。”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每一個過程會充滿變數,往往會出現可能性以及後續發展的方向。當事物從一個狀態轉向另一種發展勢態,就是“勢”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可能是延續,也有可能是改變。正如書寫書法的過程,往往是順勢而為,或者突然改變方向,製造矛盾,繼而又解決矛盾,書法高手都應該有這樣的能力,這就是 “勢”在書法審美中的重要作用。“勢”也是書法欣賞重要因素之一,從執筆、運筆到書寫,在各個環節中的運動都有勢的運用,檢驗書法家的造勢能力。勢,是隸屬於書法章法的一個範疇,是一點一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相生相發,行與行之間的聯繫和呼應,由此看書法之勢,有點畫之筆勢,結字之體勢和通篇之氣勢。

如何把書法寫出神?淺論書法之“勢”

王羲之《頻有哀禍帖》局部


筆勢

書法的發端就是書寫漢字,每一個漢字由不同的點畫組合而成,而一件書法作品由不同的單字組合而成。點畫與點畫、字與字的組合是一個連續書寫的運動過程,凡運動皆有軌跡,書寫的運動軌跡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軌跡留在紙上,形成了看得見的筆畫,一種是在空中的運動,就是筆勢,筆勢是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過渡,完整的書寫運動就是從筆畫到筆勢,從筆勢到筆畫,再從筆畫到筆勢,從筆勢到筆畫……直至篇終。

勢,是一種看不見的力,在運筆、書寫、結字中體現,不同書體、不同書家的筆勢、體勢、氣勢都不會相同。感受書法的“勢”與書寫時正好是相反的過程,書寫是是從筆勢、體勢,再到氣勢。欣賞書法,首先第一感知是通篇氣勢,接著是體勢,再到局部字的的筆勢。勢,可以人為造勢,控制一筆一畫,或上下連帶等,還有一種勢是無法控制,是筆筆生髮的結果。蔡邕《九勢》中說到: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書法由一點一畫開始,合而為字,肇乎自然而又復歸於自然。形勢之變化皆有陰陽,用筆的中側、藏露鋒,筆畫的大小、長短、方圓、濃淡、枯潤、伸縮、開合、疏密,筆力的輕重、徐疾、剛柔等,皆有兩面,是矛盾統一,統一得好,自然和諧、協調,相摩相蕩,生生不已。

草書有一種連續的書寫稱為“一筆書”, “一筆書”通過筆勢將作品中所有的點畫和單字,到整行整篇是在一個時空中展開,所表現出的具體形式就是,上下映帶,不絕如縷,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這時的筆勢是上下貫氣,形成一個統領的“氣脈”,有形的筆畫就是脈,此時筆畫與筆勢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連綿相屬。


如何把書法寫出神?淺論書法之“勢”

一筆書:王獻之《中秋帖》


在連續書寫時,通過提按頓挫、輕重快慢和離合斷續等各種對比關係,營造出節奏變化,讓觀者的注意力不論落在作品的什麼地方,都會不自覺地按照線條展開的順序前行,在體會節奏變化的同時,領略到音樂的感覺。寫書法猶如排兵佈陣,有固定的陣型,有時也要因勢利導。虞世南《筆髓論》提出:

“故兵無常陣,字無常體矣;謂如水火,勢多不定,故云字無常定也。”

字無常形,猶兵無常陣隨機應變,因勢生形,方能出奇以制勝。凡一切點畫形態之變化無不由筆勢而生,書體完全可以改變常形,看上去氣勢更為流暢。

體勢

體勢是漢字結體因左右傾側而造成的動態,從漢字造型給人的心理感受來說,寫得方方正正,橫平豎直,那是靜止不動的,稍加傾側,立即左右搖擺,如果劇烈傾側,則會給人動盪跌墜的感覺。如“點如高峰墜石,橫如千里陣雲,豎如萬歲枯藤,戈鉤如百鈞弩發……”都是筆畫勢的描寫。南朝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中說

“王羲之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鍾書如雲鵠遊天,群鴻戲海”便是以形勢論書。

前面說書法書寫的藝術處理,就是製造和解決矛盾,而達到統一。為了維持點畫、結體的平衡,就依靠上下左右字形的支撐配合,體勢發揮了巨大作用,本來一個個沒有筆墨連貫的單字相互之間產生出強烈的顧盼與呼應關係,分散的個體被結合成一個渾然的整體。

如何把書法寫出神?淺論書法之“勢”

清王鐸草書軸


這樣的章法強調疏密虛實、正側大小、粗細方圓等各種對比關係,讓觀者在上下左右四面發散的觀看過程中,體會到空間的展開和平面的構成。這是一種傾向於繪畫的章法形式,它將作品中所有的造型元素衝突地抱合著,離異地糾纏著,不可分割地渾成一體,同時作用於觀者的感官,因此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這樣的章法不適宜表現讀的文本,更接近看的圖式,與現代快節奏下人們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比較接近。

筆勢和體勢都具有將個別的點畫和結體組合成一個整體的能力,古代書法家的創作即強調筆勢,注重點畫和結體的時間節奏的同時,還兼顧體勢,關注點畫和結體的空間造型。唐太宗評王羲之書法說:

“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前句“狀若斷而還連”講筆勢,後句“勢如斜而反正”講體勢。筆勢與體勢兼顧是王羲之書法的一大特徵,後來也成為歷代書法家的追求目標,歐陽詢的《八訣》講結體要:

“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合,精神灑落”《三十六法》中“相管領”一法說:“欲其彼此顧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解縉《春雨雜述》說:“上字之於下字,左行之於右行……上下連延,左右顧矚。”

氣勢

筆勢與體勢使整篇作品呈現出氣勢。上乘書作不但筆勢生動,體勢新穎,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做到主次分明、上下呼應、疏密有致,這樣才能表現出通篇的氣勢。朱和羹《臨池心解》所云:

“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

都強調章法形式要兼顧上下承接的筆勢和左右呼應的體勢這種筆勢與體勢兼顧的創作方法。筆勢與體勢的融合,擺脫了寫字的侷限,以視覺藝術的眼光,從筆勢和體勢中抽象出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將時間和空間作為書法藝術的表現內容,從時間的角度看節奏是否流暢,讓點畫線條的提按頓挫、輕重快慢和離合斷續傳導出生命的旋律;從空間的角度看關係是否和諧,讓造型元素的大小正側、左右避就、上下穿插反映出書法藝術的繽紛。


如何把書法寫出神?淺論書法之“勢”

祝允明《草書七律詩》卷局部

祝允明《草書七律詩》卷:筆勢連綿不絕,氣勢縱橫!

勢是書法生命力之所在,整篇無勢,死氣沉沉,所以虞世南《筆髓論》強調:

“勿令有死點死畫,方盡書之道也。”

死點死畫是指無氣勢、無韻律、無筆力、無墨色之變化,平直相似,形同板刻之筆畫。書法貴氣韻生動,氣韻自彰於外盛力足,富有節奏,則縱橫揮灑,機無滯凝,虎虎有生氣,氣韻自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