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故事——頸椎(三)

上帝造萬物必有其目的性。就像我們製造汽車,如果車身、軸承和車軲轆只能用10到20年,我們不可能為它配置一臺可使用100年的發動機,太浪費了,不合乎實用價值。我們必然會降低發動機的造價,使它與整個車身的年限相配以節約成本。

身體的故事——頸椎(三)

人體也一樣,如果上帝想讓你活上百歲,不可能在20歲左右就讓你的身體達到發育的頂峰,其後八九十年都在走下坡路。

所以上帝只是期望你在20歲前後就完成繁衍的任務,再活個一二十年把孩子拉扯大,你就沒啥事兒了,成了藥渣了,該哪兒去哪兒去。

所以我們過了四五十歲後進入快速衰老,疾病挨個找上門,身體警報四處報警,這些都是天堂的鐘聲。

可我們現在五十剛起步,六十正當年,七十還揣著百歲的夢想。為何癌症、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骨性關節炎、頸椎病、腰椎管狹窄症、骨質疏鬆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就是因為我們活得越來越長,這都是年老的代價。

為何與衰老相關的疾病女性發病率都比男性高,男性都掛得早唄!

這身體的年限就這麼幾十年,生要拉長一倍,生活的質量必然下降。所以,你五六十歲得了這病那病的沒什麼,奔馳車開十來年也出問題。我們的身體按說設計的幾近完美,自我修復能力或稱代償能力非常強,但長久的壓力和不斷積累的損傷終會超過它們的修復能力,於是問題就會逐漸出現,漏洞百出(骨質疏鬆的英文原意就是骨骼的漏洞百出)。又扯遠了。

身體的故事——頸椎(三)

頸椎是整個脊柱中最細、最靈活的部位,屈伸、旋轉都能接近180度。這些都是根據頭部的需求配置的。

我們的眼睛要快速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或追隨移動的物體。沒有靈活的頸椎如何做到?

不知道您得沒得過落枕,一種頸部肌肉的急性損傷。當肌肉損傷後身體會條件反射式地使其痙攣,以避免其受到進一步的牽拉。

我們常看到足球比賽下半場時(尤其是中國隊)運動員會出現小腿抽筋現象,不得不要求隊友盡力背伸足踝以緩解疼痛,道理是一樣的,過度的肌肉疲勞或拉傷會產生痙攣。頸部肌肉痙攣導致頸部疼痛並呈僵直體位,即不能靈活地轉動脖子。

病人很痛苦,簡單的回頭動作不得不轉動整個身體,這是喪失靈活追求穩定的典型例子。其實很多頸腰椎手術的目的也一樣,內固定、融合手術都是求穩,所謂亂世必用重典,誰讓您脊椎不穩定來著?

身體的故事——頸椎(三)

身體的故事——頸椎(三)

頸椎根據形態和功能分成兩部分,第1、2頸椎稱上頸椎,3至7稱下頸椎。

第一頸椎也叫寰椎,因為它的確像個環,英文稱Atlas,是希臘神話中的泰坦巨人,被宙斯懲罰半跪著馱著蒼天,還有圖譜的意思。很形象是吧,它馱著我的圓腦袋。寰椎和頭顱底部的枕骨構成關節,我們點頭的動作主要發生在此。

身體的故事——頸椎(三)

寰椎和樞椎

第二個頸椎叫樞椎,因為它有個豎直起來的像小手指的柱狀突起。樞椎與寰椎構成關節,我們搖頭的動作主要發生在這兒。這兩個頸椎形態結構比較獨特。

下邊5個頸椎長的都差不多,如疊瓦狀連接在一起,共同協助頭部活動。下頸椎的運動方式只有兩種,即屈伸運動和側屈-旋轉聯合運動,但沒有單純的側屈和旋轉。

可見,上、下頸椎在功能上是相互補充的,從而使頭部能進行單純的屈伸、側彎和旋轉。

每個頸椎中央都有個孔,叫椎孔,7個頸椎摞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管狀孔道,叫椎管,我們的脊髓就從椎管中穿過,沿著頸椎、胸椎到達腰椎。

我們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是靠著脊髓與大腦連接著的,一旦受傷會導致殘廢或喪失生命的。所以,脊椎包括頸椎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保護脊髓。這麼重要的組織一定要放在最安全的地方,堅硬骨骼圍成的管道中。

身體的故事——頸椎(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