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止啼”,孫權差點命喪逍遙津

三國大佬都有倉皇狼狽的時候。

曹操在濮陽之戰差點命喪呂布之手,宛城之戰又差點被張繡活捉,劉備曾經在逃命路上四次拋妻棄子,孫權則亡命逍遙津之戰。

“張遼止啼”,孫權差點命喪逍遙津

孫權一生五徵合肥(建安十三年,建安二十年,黃龍二年,嘉禾二年,嘉禾三年),都無功而返,而最失敗的一次發生在建安二十年(215年)。

這一年,曹操西征張魯,留下張遼、李典、樂進,領七千人守合肥。

東吳在前一年剛攻下合肥門戶皖城,西邊又奪回荊州三郡,和劉備劃定邊界,於是建安二十年八月,乘三軍氣盛,孫權領十萬大軍撲向合肥,可謂志在必得。

曹操留下錦囊妙計

孫權這點心思,曹操早就看穿了。只是不知道他是否會料到,孫權會率十萬之眾圍城。

曹操在西征途中,給合肥將領送來了一個錦囊妙計,為防洩密,特意叮囑,“賊至乃發”。

等孫權十萬大軍壓境時,張遼等人打開錦囊一看,曹操已經安排得明明白白:如果孫權來了,張遼、李典二人出擊,樂進守城,不得出戰。

原來,曹操知道張遼和李典素來不和,如果安排其中一人守城,一人出戰,兩人可能因為私怨使城裡城外不能接應,如果兩人都出戰,在危急關頭反而能同仇敵愾。

張遼看了指令後說,“曹公遠征在外,遠水救不了近火,不如我們趁吳軍還未集結完畢,先挫其銳氣,然後可以一心守城。成敗在此一舉,諸位不要再有疑慮!”

當時,張遼欲戰又恐李典不從,不過李典在看到曹操指令後卻慷慨陳詞,“國家大事,我怎麼會因為私怨忘了公義,幹!”

於是張遼和李典從七千人中精選了八百敢死隊,第二天出城直搗孫權營帳。雙方從日出大戰到日中,張遼突出重圍又殺了個來回。吳軍氣勢完敗,徐盛受傷,丟了長矛,多虧率領中軍的賀齊抵擋住了攻勢,撿回了徐盛的長矛。

而後十萬吳軍圍城十餘日,孫權縱有一群東吳名將,合肥城卻堅不可破。吳軍中又突發瘟疫,孫權只能撤軍。

“張遼止啼”,孫權差點命喪逍遙津


張遼令吳喪氣十年

在逍遙津,孫權讓大軍南撤,留下本陣千餘名車下虎士和呂蒙、蔣欽、淩統、甘寧等部,總共大概兩三千人殿後。

張遼在城上看到了反擊的機會,於是趁孫權等人還在逍遙津北岸未來得及過橋時,全力出擊。

吳軍潰不成軍,偏將軍陳武“奮命戰死”,宋謙、徐盛敗退,潘璋橫馬逆行,斬殺了宋謙、徐盛兩名部下,才穩住逃兵。

呂蒙、蔣欽、甘寧、淩統都拼死力戰保護孫權。當時逍遙津的橋已經被毀壞,只剩下兩塊木板,是孫權親近的監官谷利在馬後加鞭,孫權的坐騎才越過橋去。而賀齊率領的三千援軍已經趕來接應,孫權逃過一劫。

“張遼止啼”,孫權差點命喪逍遙津

淩統率領的三百親兵全部戰死,自己也身受重傷,潛水逃走,多虧“卓氏良藥”,才救回性命。

此次出征合肥,孫權十萬大軍對張遼七千人,結果被殺得氣勢全無。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結果一群東吳甘興霸(甘寧),被曹魏兩個五子良將(張遼、樂進)啪啪打臉。

撤退途中逍遙津之戰,孫權更是差點命喪張遼之手。據《獻帝春秋》記載,張遼不知道吳軍中的“紫髯將軍”就是孫權,並沒有急著追趕,不然已經逮住孫權了。

孫權這一次死裡逃生,多虧了陳武(戰死)、淩統、谷利、甘寧、蔣欽、呂蒙、潘璋七人。

而孫權上一次差點丟掉性命,還是建安三年(198年)住宣城時,被數千名山賊圍攻,當時孫權倉皇上馬,刀槍已經殺到左右,砍到了馬鞍,幸好有周泰奮不顧身,救了孫權。史載,“(周泰)身被十二創,良久乃蘇。是日無(周)泰,(孫)權幾危殆。”即便周泰傷好後,依然“膚如刻畫”,皮膚上的傷痕像雕刻繪畫一樣,可見當日戰況慘烈。

“張遼止啼”,孫權差點命喪逍遙津

逍遙津之戰,成就了張遼、李典。

一年後,曹操到合肥,循行於張遼血戰處,嘆息良久。於是,給張遼增兵,也在合肥留下更多守軍。

李典去世後,曹丕即位還在追念他的“合肥之功”,蔭庇兩子。

逍遙津之戰七年後,魏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南征,他留給孫權的心理陰影還在。孫權十分忌憚,告誡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張遼病逝江都。

又過了三年,黃初六年(225年),逍遙津之戰十週年時,魏文帝追念張遼、李典“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

張遼憑此一役,威震江東,民間因此流傳“張遼止啼”的民俗。江東小兒啼哭,大人就恐嚇“遼來,遼來”(音與“狼來”相近),無不止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