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蒜頭瓶的演變過程

蒜頭瓶,因口若蒜頭而得名,始於戰國晚期,流行於秦漢,有銅製與陶瓷制之別。蒜頭瓶口如蒜頭狀突起,宋人認為可塞其口,而瓶頸細長便於握持,瓶腹扁矮可以盛裝,故稱之為溫壺,用作酒器。宋以後為仿古器式,歷代皆有,明、清景德鎮窯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單色釉品種。許之衡《飲流齋說瓷 》“說瓶罐”載:“蒜頭者,口似蒜頭,而體段則近油錘,宋制已有之,後此尤夥。純色、青花多有之。”

明清時期蒜頭瓶的演變過程

漢 青釉帶銘文蒜頭瓶

隨著其它酒器的創新與發展,蒜頭瓶自元代始已由酒器演變為陳設器。因此其器型日趨完美,其飾紋也逐漸豐富多樣。由於它的造型獨特而又極具觀賞性,成為歷代皇室必用之物,萬曆一朝青花五彩瓷中多見此式樣。清乾隆帝對此瓶的靈情不減,唐英榷陶時期多有諭旨製作。

蒜頭式口、長頸、圓腹、圈足。器肩部飾一道凸稜。通體施爐鈞釉,足內陰刻“雍正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蒜頭瓶是秦漢時期典型的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頭形而得名。瓷質蒜頭瓶,在隋唐以前不多見,明清時期流行。



明清時期蒜頭瓶的演變過程

清雍正 爐鈞釉蒜頭瓶

蒜頭式口、長頸、圓腹、圈足。器肩部飾一道凸稜。通體施爐鈞釉,足內陰刻“雍正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雍正瓷器素以精細典雅的藝術風格而著稱,特別是顏色釉瓷的燒造品種繁多,製作精湛。爐鈞釉是清代雍正時期創燒的低溫窯變花釉品種之一,盛行於雍正、乾隆兩朝。雍正爐鈞釉器有玉壺春瓶、缽、缸、天球瓶、燈籠尊、錐把瓶、如意耳葫蘆瓶、紙槌瓶、花盆、蓮蓬口長頸瓶等,蒜頭瓶罕見。雋秀的造型和豔麗的色釉完美的結合,相得益彰,為雍正爐鈞釉瓷的精品。



明清時期蒜頭瓶的演變過程

清雍正 霽紅釉蒜頭瓶

瓶口內斂呈蒜頭狀,細長頸,垂鼓圓腹,高圈足外撇。外壁通體施高溫銅紅釉,釉色勻淨滋潤,明豔動人,有細緻的橘皮紋,足內施白釉,略泛青,明潤透亮,青花書雙圈六字雙行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字體端正瘦硬。

蒜頭瓶器形來自秦漢青銅器,明代嘉、萬曆年間青花、五彩瓷器喜此造型,雍正朝御窯師古以開新,所制蒜頭瓶器形最為秀逸合宜。此紅釉蒜頭瓶釉色鮮紅,寶光盡現,與乾隆後色彩的祭紅釉不同,故是在康熙豇豆紅、郎窯紅的成功燒製基礎上,成熟掌握穩定的銅紅釉燒成技術之時期的代表作。



明清時期蒜頭瓶的演變過程

清雍正 孔雀藍釉蒜頭瓶

此乃清代雍正、乾隆朝,仿宋鈞窯之最美一種。爐均釉是清雍正年間景德鎮創燒的一種低溫釉瓷器,是仿鈞的瓷器。它色澤豐富,呈現紅、藍、紫、月白等熔融一體,由於這種釉內摻有粉劑,所以釉厚而不透明。


Rose Kerr在她1986年倫敦出版的《Chinese Ceramics, Porcelain of the Qing Dynasty》一書第88頁中指出:在視覺上來看鈞變釉可分為兩種,一種摻有紅色,另一種帶孔雀綠和深藍色斑。對於兩者化學成份的差異,需作進一步的研究。孔雀藍釉以紅、藍、紫、月白等諸色交融,形成如孔雀羽毛繽紛奪目的釉面,紋理與爐均釉頗為相似,但前者來得更加難得、更為珍罕,可能與其燒製難度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