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獨立後,為何紛紛加入英聯邦:一個橫跨全球的龐大聯盟?

眾所周知,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二戰後紛紛獨立。大英帝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可是,為什麼還有52個國家跟著他,一起抱團成立英聯邦?(好像是附屬國的即視感。)

英國脫歐之後,實力進一步下滑,更加讓人不看好。為什麼還有那麼曾經被她殖民的國家,願意跟隨搖搖欲墜的大英帝國?

橫跨全球的龐大聯盟

英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由53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組成一個橫跨全球的龐大聯盟,人口超過22億,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

殖民地獨立後,為何紛紛加入英聯邦:一個橫跨全球的龐大聯盟?

英聯邦元首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身兼16國的國家元首,此16國構成了一個現代版的“共主邦聯”。而英國完全不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

殖民地獨立後,為何紛紛加入英聯邦:一個橫跨全球的龐大聯盟?

[擔心英女王下樓梯跌倒,加拿大前總督伸手攙扶]


殖民地獨立後,為何紛紛加入英聯邦:一個橫跨全球的龐大聯盟?

[2017年10月2日,加拿大前女航天員朱莉·佩耶特(JuliePayette)正式就任加拿大新一任總督。作為英聯邦國家,加拿大的國家元首是英國女王,但由女王任命的總督代行職權。總督也是形式上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

中國人管它叫英聯邦,其實正式的名稱直譯是“國家聯邦”,其實以小編之見,不如叫做“邦國聯合體“更合適。

英聯邦53個國家,大多數被英國長期殖民統治。


英國統治不像不像西班牙那麼野蠻粗暴。客觀上,也把英國“自由、平等、民主”這一套價值觀帶到了被殖民國家。長期以來形成了統一的價值觀,政治體系,還有語言:英語。

所以英聯邦國家深受英國文化的影響,傳承了英國的制度。與其說他是個聯邦,還不如說:英國文化圈。

整個英聯邦就像是一個微信群,群主當然是英國,群裡面最熱鬧的事情是英聯邦運動會。群裡面發言比較踴躍的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還有一些因為跟老大鬧不愉快已經退群了的,包括愛爾蘭,緬甸,津巴布韋,也門。2016年馬爾代夫也退群了。

當然也有退群之後又進群的:岡比亞13年退了群,18年又腆著個老臉進群了。

每個成員國都跟群主關係好,但是群友之間,也有相互看不順眼,比如說把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對冤家死對頭,同時也是英聯邦成員。

抱團取暖

英聯邦國家之間共享國籍,也就是說這53個國家的公民,國籍全部為英聯邦籍。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們之間相互隨意往來,不需要簽證護照。雖然現在取消了,但是還保留了很多便利。

英聯邦國家公民,在英國本土都可以享受到英國公民的很多待遇,甚至還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英國政府擔任公職等等。在英國永久居住,也不需要複雜的申請手續。而這些待遇在英聯邦國家之間。很多都可以相互享受。

英聯邦國家的公民在第三方國家遇到麻煩,可以向聯邦內任意國家大使館求助。

1965年設立了一個英聯邦秘書處,混得比較好的那些國家還成立了一個"英聯邦開發公司(CDC)”,負責對窮會員提供援助。英聯邦國家為什麼能夠形成一個獨特的生態圈?

英聯邦運動會

說起全世界的運動盛會。我想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奧運會和世界盃。英聯邦運動會規模有多大呢?有哪些國家參加聯邦運動會呢?

殖民地獨立後,為何紛紛加入英聯邦:一個橫跨全球的龐大聯盟?


英聯邦運動會從1930年就開始了,最早的時候叫做大英帝國運動會(The British Empire Games)——聽上去還是有一點點刺鼻的殖民地味道,後來改名為大英帝國和聯邦運動會,到1978年才改名為英聯邦運動會。

殖民地獨立後,為何紛紛加入英聯邦:一個橫跨全球的龐大聯盟?

印度寶萊塢電影,阿米爾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女主角參加的就是英聯邦運動會,還為印度摘得了第1塊金牌。

2018年,英聯邦運動會在黃金海岸這個人口近58萬的澳大利亞第六大城市舉行,盛況空前,運動員人數多達500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